前一阵子《大秦赋》在热播,友友们在领略大秦帝国威武霸气的同时,也会深深感受到有个人郁闷的很,那就是周赧王。
不仅如此,还会因为时不时冒出来的西周国、东周国、周王室的存在,被搞得一头雾水,实在拎不清。
那就借题主这个问题,再复习一下周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扒一下东周末期那段窝囊史,看一下周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到底有多窝囊吧。
史上周朝的历史演变
周朝兴盛于周文王姬昌作为首领的时候,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丰作为都城,统治势力达到了强盛。
文王死后,次子姬发即位,在沣河东岸又建镐京,丰镐二京隔水相望,有桥相连,并称丰镐城。
公元前十一世纪,姬发率兵会盟于孟津(今河南孟津),统戎车三百、虎贲三千,甲士四万五千与商朝十七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
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因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武王灭商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朝建立。
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那也是很雄壮的,历来被史家津津乐道。
从周文王请出渭水垂钓的姜太公,协助文、武王成就了八百年江山的功业,但期间也有许多的波折。
首先是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宠爱褒姒,荒废朝政,招致周朝第一次灭亡。
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征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发,周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以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
公元前771年,申侯为女儿及外甥讨还公道,联合缯国与犬戎攻入镐京(今陕西西安)。
由于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招致诸侯国不愿出兵救助王室,周王朝第一次被灭亡。
申侯及诸侯拥立废太子宜臼继位,重新复国,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元年(770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因此,史家将周朝之前的时期称之为西周,将平王东迁之后的时期称之为东周。
西周与东周,合成为两周。但东周又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分为了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总之整个东周时期,周王室虽名为天下共主,但实为傀儡,一直混得很蹀躞(山东方言,意为很失败)。
从整个历史来看,周王室是一步步在走下坡路。
西周时期,周王室是天下共主,其统治力还是杠杠的,天下诸侯还都买周王室的帐。
春秋时期,诸侯五霸轮流坐庄。虽说如此,但周王室影响力大小还算是盘菜,各时期的诸侯霸主时不时还把周天子拿出来展示一下,当做一个幌子,以讨伐四方。
此时的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力,但周王室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名义上以“天下共主”继续存在。
战国时期,诸侯七雄,相继自立为王,周王室几乎是名存实亡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也几乎不复存在,没有人再拿周王室说事了。
但周王室却不思进取,自甘堕落。
周考王时期,周考王更是将河南(王城)再封与其弟姬揭,以续周公之官职,周王室的势力进一步衰弱。
《史记·周本纪》: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周考王封其弟姬揭于河南,是为桓公。桓公姬揭之孙惠公辅政,又把都城周王室的巩地以“奉王”为名,又封给了自己的小儿子,号东周惠公。
这时,王畿内建立了以巩为都的诸侯,因位在王城以东,称之为东周。因此,在王城以西的河南就改称西周。
如此一来,周王室就分裂为西周国、西周的附庸东周国、及势力再次削弱的周王室。
周显王二年(前369年),赵成侯与韩共侯策划将周王室彻底一分为二,令东周国也为诸侯,不再是西周国的附庸。
至此,周王室的势力进一步衰弱,西周与东周都以诸侯国存在,周天子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
东周末代天子周赧王继位时的窘境
姬延(? - 前256年),即周赧王,姬姓,名延,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战国时期周朝第37任君主。周显王的孙子,周慎靓王的儿子。
公元前315年,周慎靓王驾崩,其子姬延继位,是为周郝王,成为周朝第三十七任君主,也是周朝末代天子。周郝王继位时,周王室早已东西分治。
据《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
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周郝王继位时,周王室东西分治,周郝王初居东周国(即成周)。
前307年,秦武王欲入东周试举周鼎,命右丞相樗里疾率兵车百乘先至东周国,以试探东周的反应。
没想到周郝王多少还有点血性,严词予以拒绝。樗里疾大怒,就把周郝王逐出王宫。
周郝王不得已,被迫迁至西周国(即王城)。
此时,周郝王不仅失掉了天下共主的名义,就连办公的场所也没有了,只能寄人篱下。
周赧王究竟有多窝囊
周郝王寄人篱下,此情此景,本不想多事,能混一天算一天,但树欲静而风不止。
《史记·周本纪》记载:
秦借道两周之间,将以伐韩,周恐借之畏于韩,不借畏于秦。
东周国与西周国之间,是秦国讨伐韩国的必经之路。
周郝王八年(前307年),秦国再给周王室出难题,想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害怕借道秦国就得罪了韩国,不借道就得罪了秦国,左右为难。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恶往,故令人谓韩王曰:“秦召西周君,将以使攻王之南阳也,王何不出兵於南阳?周君将以为辞於秦。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逾河而南阳矣。”
秦国借道东周的同时召见西周国君,西周国君知道没有好果子吃,自然不想去,就派人对韩王说:“秦召见西周君是想借道进攻大王您的南阳,您为何不出兵南阳呢?如此一来,西周君就以辞拒绝。周君不入秦国,秦就不敢越过黄河而进攻南阳。”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
秦国还没有与韩国交锋,东西周却打起来了。
韩国准备救援西周,这时,又有人替东周说话:“西周是天子之国,名器重宝多得是。只要大王您按兵不动,不去救援西周而施德与东周,等东周灭了西周,西周那些宝贝就是您的了。”
东西周位于诸侯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是彼此攻杀。作为周王室的掌门人,周郝王不仅不能号令天下,就连原周王室的东西两周国,也不听他的招呼。
此时,秦国已经攻占了韩国、魏国、赵国许多地方,下一步就准备收拾周朝。为此,周郝王忧心忡忡,提心吊胆地度日。
这时,楚国不想看到秦国势力日益扩张,就派遣使者请周郝王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各诸侯国协力攻秦。
周郝王姬延大喜,不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就命西周君签丁勉强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号令天下伐秦。意图效仿老祖宗武王伐纣,咸鱼翻身。
由于缺少武器、粮饷,姬延就向境内的土豪筹措军资,付给他们借劵,答应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周郝王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国君为大将,率领这拼凑起来的五六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在伊阙(今河南洛阳市南)汇合,一起出击。
不料,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力来凑数之外,其他四国未见一兵一卒前来。
周王室旗下几万乌合之众,岂是秦国几十万虎狼之师的对手。
这已经不是周部落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时候了,四万周军就击败了商纣王十几万大军。
结果,等了三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兵马到来,周军士气涣散,西周君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返。
西周的土豪看到周军回来,纷纷拿着借劵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接传入宫内。
周郝王姬延无计可施,懊悔不及,这叫做没打着狐狸空惹一身骚。
周郝王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一个高台上避债。周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亦即逃债台)。
这就是“债台高筑”的由来。
自古以来,欠钱的是大爷,何况是天子。要钱没有,要命不给,讨债人也没啥好办法。如果逼死了姬延,就更没处要钱了哈。
但是,秦国人却没有这么客气,不肯就此罢休,在攻下韩国阳城、负黍之后,直奔东周王城。
西周国君亲自前去谢罪,但秦国并没有放西周一码。
周郝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国所灭,同年周郝王在郁闷中病死,周朝灭亡。七年后,周王朝唯一的残存势力东周国也被秦国吞并,八百年的周王朝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豹眼评语
周郝王祖上的确是很阔过,但又能咋样呢?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老婆有还要隔道手,更何况只是祖上曾经阔过。
武王伐纣一统天下后,采取了分封制,将天下大部分封给了兄弟子侄,但到头来,不必说八百多年的延续后,唯有的姬姓血缘那点热乎气早没有了,就是最后分裂出来的东西周国,所谓的周王室直系宗室也是自伤残杀。
周郝王姬延尽管是窝囊透顶,但时势如此,也不能完全由得了他本人。
一个王朝的兴衰,就如一个家族一样,虽说世事无常,沧海桑田,但无论兴衰都是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经历。
居安思危,砥砺而行方可久远,稍有不慎就可能翻船。
历史不止一次留给后世警示,但却总是重蹈历史的覆辙。
但愿后世重读周郝王这段窝囊的历史,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坚定富国强兵的战略,令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列强之林。
此乃国之大幸,民之大幸也。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唉,亡国之人都谈不上啥尊严,更何况是亡国之君。
一般的亡国君王都随社稷易手而身死,这算好的,活下来的肯定不容易,毕竟号召力,影响力还在,新的统治者忌惮啊。
所以啊,能夹着尾巴活着当属幸事,若稍有贤名,如周赧王,他遭大秦强灭,又拱手让出九鼎,用现代话说,潜在同情票不少,大秦不可能就这么将其释放,让他活得自在。
所以严厉监管和刻意折腾是免不了的。
还好,周郝王年岁大,投降后,很快就让征服者给用运动方式,也就是让一位七老八十的老头始终奔波劳累出公差活活累死。
一生建树不多,能留下的应该是债台高筑的成语,那是当年合纵攻秦向民间发债,结果呢,败了,被债主逼得跑到高台躲着不见人。
相比之下,他的遭遇还不够窝囊,我认为最窝囊的亡国之君莫过于阿斗和李后主。
阿斗投降后还得自污、装傻求生存,李后主更惨,至于如何惨法就不提了,只能说最后被一杯毒酒给终结。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kepu/fd7d58033443f0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