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什么朝代人(孔融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孔融是什么朝代人物?曹操为什么要杀他?这些问题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三国时期的名人有很多,比如诸葛葛亮,郭嘉,司马懿等等,他们都是当时的顶级人物,但是在这些人中,最有名的还是曹操。曹操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普通通的宦官成为了一代枭雄,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1、孔融让梨是哪个年代?

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这个故事也有"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的教育意义。而在东汉末年,孔融的名声同样相当响亮,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东汉末年的大儒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长大后的孔融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却因为言辞激烈又恃才傲物而触怒曹操,被曹操以"合徒众,欲规不轨"等罪名下狱弃市,全家满门抄斩。从机智聪慧的"神童"再到愤懑不平的"愤青"。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曹操掌权的东汉末期。

2、孔融被满门抄斩还有后代吗?

孔融没有后代了,全部满门抄斩。但孔氏分支众多,孔氏未绝。

孔融生于东汉末年,那是个动荡的年代,汉室江山岌岌可危,各路诸侯蠢蠢欲动,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就是达官显贵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活着,这是造成孔融被害的年代背景。

孔融能诗善文,一生刚直不阿,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触怒了曹操,但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妒忌他的才华,怕阻抗自己的大业。后来山阳人郗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

曹操积满了一肚子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将孔融处死。

孔融被害时,朝廷上下都非常惶恐,孔融的女儿七岁,男孩九岁,却像原来那样在玩琢钉的游戏(后因以“琢钉”指八、九岁的少年时期),镇定自若,没有惶恐悲伤的神情。

孔融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儿?”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父亲,你不要恳求了,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最终两个孩子引颈就刑,颜色不变,没有人不为之悲伤的。

和这个成语相近的一句话是“一舟之覆,无一物而不沉。”出自北周庾信的《拟连珠》。

应该还有后代。即使满门被杀后期其宗族会用过继的手段帮他续后香火的。

有后代的,旁系和早已散居外地的血亲还是有的,过去交通与通讯都不方便,难免有漏逃之人。

3、孔融辱母弑父是什么意思?

孔融弑母,并无史书记载,应该是后人杜撰。

孔融生活在那个极其讲究“孝道”的年代,而且孔融自幼深受诗书礼教的熏陶,从小就对父母恭敬孝顺,不可能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来,这种事情肯定是后人编造出来的,如果真有其事,史书上也一定会记录下来的。孔融也不会散播什么不孝的言论,他并不是一个不孝之子。

但孔融与曹操之间是有很多观点上不一致的地方,孔融对曹操把持朝政也是极端不满的,在他的心中,汉室才是正统,曹操独揽大权无异于窃国,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招来杀身之祸的。

孔融弑母是一个谣言。这个谣言的出处可能是孔融提出的“亲子无亲论”,这句话是这样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莫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意思是:父子之间有何情意可言?说白了只是情欲发泄后的结果罢了。儿子对于母亲又有何情意可言?

就像一个物体放在瓶中,脱离后就没任何关系了。

在以孝义治天下的中国,这是非常大逆不道、毁三观的话。最后,曹操以孔融不孝的罪名理直气壮的,把孔融杀死了。

4、孔融为什么让梨?

东汉末年,在当时的北海郡有一个太守,姓孔名融字文举,他是孔子的后人。

据说在他孩童时期,他的一个亲戚从很远的地方来看望他的父母,还带来了他的几个表兄弟,家里别提有多热闹了,妈妈叫他洗几个梨来招待客人。于是孔融在厨房里洗了几个梨,还分配好一人一个,然后用盘子拿出来分给大家,可是这梨有大有小,怎么办? 只见孔融拿出一个最大的梨给了大表哥,然后挨着顺序把大梨全都给了比自己大的表哥们。这时候,他最小的表弟伸出手来向他要梨,孔融从盘子里又拿出一个大梨给了小表弟,小表弟高兴地跑出去玩了。然后,他自己拿起最小的一个梨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他的叔叔看到后就问:“你为什么把大梨给比你大的表哥呢?” 孔融回答道:“因为他们比我大,我得尊敬他们。” 叔叔接着问道:“那你比小表弟大,为什么你给小表弟也是一个大梨?” 孔融又回答:“因为小表弟比我小,我得让着他。” 这时候,大家都齐声笑了起来。叔叔说:“孩子这么小就懂得这么多,长大后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孔融让梨是因为他愿意为别人着想。孔融让梨这件事,其实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后人杜撰的可能性很大。但孔融让梨这件事,让我们能看出他小时候的个人品德修养很好,让梨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是为他人着想。

汉代,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的朝代,对父母讲究孝,对兄弟讲究悌。而兄长和弟弟之间,也是长幼有序。孔融生在这个年代,自然学到了一些很好的优良品质。

古人常以仁义礼智信教育子女,孔融让梨就突现出仁、义、礼,首先孔融在家中最小,挑最小梨代表他对哥哥们的仁爱、义气,同时尊兄重道也之礼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5、孔融弑母主要内容?

历史中并无此记载,孔融最终被杀害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不孝顺,传说曹操有一次听手下的人谈起孔融时,听手下的人说,孔融在谈到孝道和人伦的时候,认为父子母子之情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是存在一些利益关系的,于是加上之前的矛盾,曹操一怒之下便将孔融杀了。

孔融之死历史记载《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奚为?劈如客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日:“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译文如下: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郗虑又诬陷其罪,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冤枉上状奏孔融说:“少府孔融,从前在北海,看见王室不安宁,招集徒众,图谋不轨,说:‘我大圣之后, 被宋所灭。有天下的,何必一定是卯金刀。’后来与孙权的使者说话,诽谤朝廷。又孔融位在九卿,不遵守朝廷的礼仪,不戴帻微行,唐突宫掖。又以前与没有出仕的祢衡无所检点地乱说什么“父亲与儿子,有什么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而已。

儿子与母亲,又是怎么回事呢?譬如寄物缶瓦中,出来就分离了’。不久,与祢衡更相标榜,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回答说:颜回再生。’大逆不道,应当予以重诛。”书奏,判处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儿女都被诛。先,女儿年七岁,男年九岁,因都幼弱,得保全。寄在人家。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为之动。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不起,为什么?”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遗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

女孩说:“今天这样的祸, 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号哭而止饮。有人对曹操说了,于是决定都杀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颈就刑,颜色不变,没有人不为之悲伤的。以前,京兆人脂习、元升,与孔融相好,曾戒孔融刚直。及被害,许昌没有敢收尸的,脂习去抚尸说:“文举丢下我死了 ,我也不再活了。”曹操听说大怒,准备收捕脂习杀害,后得赦,释放出来。

坊间盛传孔融拭母,并无史书记载,是为谣传。

孔融自恃才高,心高气傲,口无遮拦。在曹操基本平定北方的时候,他竟然还想让曹操还权给汉献帝,曹操怎么可能答应,便对他怀恨在心。恰逢孙权的使臣来访,孔融不知收敛,对着使者发了一顿牢骚,惹恼了曹操。公元208年,曹操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散播'不孝'的言论。

孔融弑母,并无史书记载,应该是后人杜撰。孔融生活在那个极其讲究“孝道”的年代,而且孔融自幼深受诗书礼教的熏陶,从小就对父母恭敬孝顺,不可能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如果真有其事,史书上也一定会记录下来的。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kepu/b699aa92ea786c71.html]
邓中翰院士工作中心 邓中翰个人简介
上一篇 2024-05-10
小狗多大给带项圈 小狗多大能戴狗圈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