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印基本方法(带弧度的笔画如何刻)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铸印基本方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谁了解印章的知识

印章基本常识:

印章的内容很广,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异,刻法也有种种术语,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收藏和鉴赏都有很大用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常识。

1.阴(白)文印、阳(朱)文印、阴阳间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四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的,在印章上却是阴文。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朱文,就称“朱白间文印”。一般说来,古印中多为白大印,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宜一气呵成。白文印字体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应手,妙在自然,最忌矫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但笔迹不能粗、粗则显俗气。

2.铸印、凿印。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蜡法冶铸而成,这就称为“铸印”。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非金属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金属印章先铸成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这种印为“凿印”。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铸而匆匆凿成应用、因而被称为“急就章”。

3.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职位称号,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图像等,凡两面都刻有印文的则称为两面印。多面印即类推。两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钮,只在中间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称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总印。古人认为印章是作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为正印,字印作为闲印杂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样,而“氏”字与其他的闲字杂字都不用,用之则表示不敬。字印亦称表字印。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后代或连或不连。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赵氏子昂”。姓名、字并刻为一印的称为“名字合印”。也有将籍贯、姓、名、字、号、官职等并刻一印的称为“总印”。

5.回文印、横读印、交错文印。回文即用来处理两个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误读,又可使名的二字连为一体。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环读之,则为“姓某某印”,而不读为“姓印某某”。如“王从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误为姓王名从,看不出为姓王名从之。横读印、交错文印极少见,一般只用来刻官衔和地名。如“司空之玺”,“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玺”二字刻在下,这就叫做横读印。交错文印就是以对角顺序而读。

四个字的,第一个字在右上,第二个字在左下,第三个字在左上,第四个字在右下。如‘“宜阳津印”,“阳”字在“津”字下,“律”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误读成“宜津阳印”或“宜印津阳”。

6.书柬印、鉴藏印。书柬印在古代比较流行。秦汉至南北朝时采用泥封,泥封后钤有印章,但一般只用名印。至后来则用“某人言事”、“某人启事”、“某人白事”、“某人顿首”、“某人敬缄”等印刻,这些都是书柬印。鉴藏印是收藏书画的印记,始于唐代。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唐玄宗有“工元”二字长方印。这两颗印虽未标明鉴藏字样,但却是鉴定性质的,是最早的鉴藏印。宋代以后鉴藏印的内容丰富起来,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为收藏家所青睬。其次,通过鉴藏家的鉴藏印还可考订古代珍贵书画的流传情况。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赏”、“某郡某斋(堂、馆、阁)图书记”等。不少印谱中也收了鉴藏印。

7.玉印。印材中以玉最为珍贵。其质地坚洁润密,不磨不磷,可毁损折断而不可破坏其纹理。因此古人多喜佩带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坚贞。玉以越古越贵,一些商贾为欺市获利,常把新玉放人油锅中炸脍,使之成古色。

8.金属印。指用金、银、铜、铅、铁诸金属刻成的印章。金银质地太软,不易上刀,笔锋更难显现,因此一般的铸印时都掺以铜,不但易于成形,也易于镌刻。通常所说的金银印大都是涂金涂银的,纯金纯银的比较少见。官印中金银是用来区分等级的,私印中用金银的不多见。由于金银印刻则腻刀,字迹柔而无锋,从收藏与鉴赏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大的价值。铜印字迹壮健,带有回珠。方法上有凿有刻,亦有徐金上银的。铅印、铁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见。明朝时,御史大夫用铁印,取其刚直无私之意,但铁容易生锈腐蚀,故流传的绝少。

9.象牙印、犀骨印。牙印,汉时有官印,宋以后多作私印,以象牙为材料,其质柔软韧腻,难中刀法。刻朱文则尚可见笔锋,白文则无神气。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对牙印都不太珍爱。象牙忌鼠味民便,一遇鼠尿则立即现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远除不掉。又畏热气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带。犀角印,惟汉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为印,别的很少用,其质地又粗又软,时间一久,则会变形。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腔骨角为印的,这在民间较为流传,官印和富家极少用,有关的记载也尚未发现,故始于何时还说不清。”

10.水晶印、玛瑙等印。水晶质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则断,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玛瑙的质地比五更硬,是诸印材中最难镌刻的一种材料,刻成之文又显得锋芒尽露,缺乏温雅之气。瓷印唐始有,宋渐广,硬而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断且硬。总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实为事倍功半,收藏家与鉴赏家也只把它们作一种点缀品来把玩。

11.竹木印。木印一般用的是黄杨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松。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来刻印。竹根直选择坚细无裂纹的,如果两节间距适宜,根节又呈规则性分布,则非常美观,足供珍玩。核则以广东的榄核为贵(榄比橄榄大,不可食),质地坚韧,其他大都软,只可削刻,难尽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各种形状,集工艺品与印章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与鉴赏家所网罗的一个范围。

12.印钮、印绶。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来穿带部分就叫做印钮(纽)。早期印章钮形质朴,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状,横穿一孔即可,后人称之为“鼻钮”。随着印章和雕刻技术的发展,印钮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种类也越来越多,大都是禽兽虫鱼等动物,如龙钮、虎钮、螭钮、龟钮、辟邪钮,又有曲钮、直钮、泉(古铜钱)钮、瓦钮、桥钮、斗钮、坛钮等。有的印章无钮,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称为“薄意”——薄刻而有画意。印绶就是指印钮上穿的带子,古代多用绵帛为之。秦汉以后,官印印绶的颜色差别都有一定的等级区别,不可僭越。

总之,印章的收藏与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印材品种、形状特征和文字篆刻。印材品种已有详述。形状特征主要包括印面和印钮,而篆刻文字在形式上则有古文、大篆(籀)、小篆、八体书、六体书的区别。从神韵上则又要看印中每字的篆刻是否连贯(篆法),布局是否合理、美观、新颖(章法),每一笔划是否丰神流动,或庄重典雅或滞涩等(笔法)、用刀是否力度合宜,充分体现笔锋和书法神韵。以及镂刻深浅是否合宜(刀法),这四法又要涉及到专门的篆刻学方面的知识了。

篆刻最基础的汉印,带弧度的笔画如何刻

(一)选印

临摹印的第一步是选印。一般临摹的主要对象是汉印。因为汉代是中国古代印章艺术的极盛时代,不论是官印或私印,制作都很精美,流传至今的也很多。这些作品具有简练、大方、厚重等特点。同时在印面文字处理上,也较规范,多为横平竖直,平稳匀称,易于入门,又易于掌握。汉印的面目也很多,按其制作工艺分,有铸印、凿印、碾刻的玉印、土制的陶印等,按其使用对象分,有官印、私印、殉葬印、辟邪印等,按其内容分,有姓名印、臣妾印、吉语印、书简印等,按其文体分,有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印等,按其艺术性高低分,自然也有好、差、劣等等。因此在临印之前,要加以选择,择善而从,莫要盲从。尽量选取较规范的,又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作为第一步临习的范本。

选临汉印的原则是: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由工到放,由简到繁,由直到曲,由正到变、由朴到巧,由平到奇,循序渐进。具体说来,即由白(文)到朱(文),由铸到凿,由粗到细,由少到多。根据这个要求,安排临摹顺序。

1、先取白文铸印中较平正、方直、匀称的二字印入手。“日利”,“长年”;“孙定”等印。但要注意,不要选汉印中(包括三字以上、及多字印等)过于板滞造成的“日利”,“宋少季印”等印。因过呆板。容易临“死”毫无生气。

2、第二步,可摹刻白文铸印中平正质朴的三字印或四字印。

3、在平正、天方直,匀称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选难度多的,如章法上笔画有多有少的,或笔画的方圆刚柔等等配合在一起的铸印或在此基础上的五字印、六字印、多字印等,但要避免选取狂怪造作,软弱无力和剥蚀过甚以及不清不全之印,如“张震白疏”,上下对半,故为垂脚,显得软弱。

4、在临摹铸白文的基础上,以后再选临汉玉印。玉印圆劲,雅秀多姿,笔迹清楚,难度较高。字法章法上有巧思的,如“薛中孺”:“寿他爪、“任疆”等印。

5、可选汉朱文印和朱白相间印朱文印中也可选临“封泥”印。封泥印笔画丰腴圆润,平正方直中见婉转醇厚,其边沿斑烂天成,变化多端,更形古朴厚重。但注意不要斤斤求似于边之斑烂,而应着重于印文。对边可考虑与印文的配合,而适当省略。可参考封泥拓片和《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中的复制封泥拓片。

6、再后可选“凿印”或“将军印”一路。凿印一路,因当时军中急于行令,不可缓,急急凿成,故印文多欹斜,对平正、大小、严整等汉铸印规律,都有所破,因此有的显得很豪放、直率、启然、生动,有奇趣,但也有些印中,或多或少存在着粗糙、乖缪、纤弱,与不合“六书”之病。前者如“亲赵侯印”、“济南侯印”则显得软弱纤巧。最后在学习汉印的基础上,选取某一特点加以充实发展,也可别开生面。再选古玺和近代名家的代表作品临摹。

“汉印”,是一种广义的习惯上的称法。实际它、所包括的内容,不仅是西汉、东汉时代的印章,还包括有新莽、三国、魏、晋、南北朝等时的印章。因为它们的风格接近,大同小异,有的官、私印很难区分它们所属的朝代。由于我们是以学习为主,不是以考证为主,因此就沿用这个习惯的称法。

摹印

摹印要求摹描印章达到与原印形式相似。用透明拷贝纸蒙在印样上摹写。摹印的要领是细致耐心,尽可能与印样完全一样。

在摹写的过程中应体会章法的行气、布白、揖让,呼应等关系,以及笔法的起止形态,刀法的轻重、疾徐、转折、表现等细微之处,即能反映原印精神之细部。认真领会印样线条的刀法笔意及来龙去脉,遇印中有斑烂处,不要求省时省事,忽略细部,一笔拖过。应用点描,以点成线,则可体现出印中小点斑驳处通过摹印的训练,对原印样要有深一层的理解,因此摹印也是认真读印与理解印的过程。摹印的方法一般有:

(1)双钩法

即用细毛笔沿印文外侧沿线勾描,印之边亦用线双勾之。此法多用于粗白文。

(2)以黑代白

此多用于细白文,以墨线代替印中之细白文。若用双勾法,容易走形,倒不如以此法代之,求其形似神存,也可作为摹刻时的印稿。

(3)单线勾描

即用笔直接描摹,白者白,红者黑。此法多用于朱文印。在摹描过程中,有时也以上几种方法参用的。以求其形似神似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的。

摹描中还要注意开始下笔不可太重,墨不可太多,过重过多容易失手致使印文着墨太过,白文变细,朱文变粗,有失原样。宁可使墨不足,勿使笔有余,以便修补改正。如果拷贝纸有漏墨等现象,可在印谱与摹写纸之间衬一张不透水的玻璃纸,以保护原印花不致沾污。

摹写是摹描的辅助办法,它可以加深、加速对对象的理解,使之熟记于心少,尤其是对朱文印,更可多辅以摹写。对白文印摹描有一定基础后,可参以摹与。即用笔先摹写其大概笔画,然后移开原印,对照逐笔修改,加粗加长如原印,以求达到形似为止。摹写可以抓住原印主要精神,细心体会、反复练习并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笔法,对以后刀临或创作是大有益处的。

临刻

用毛笔临写印样固然是种方法,但“临刻”主要还是体现在刀上,关键是掌握“临刻”的技巧。临摹的主要对象是汉印,在学习汉印的基础上,选取某一特点加以充实发展,也可别开主面。

临刻第一步是打印稿。一般较熟练的印人,印稿能直接反书上石,或不书稿,即直接镌刻者亦有之,但初学者还是应严格要求,以求准确。上石方法有两种:

一是水印上石法:就是用较浓重的墨摹写印样(摹写时可用小镜子对着印样,摹镜中反的印),印石磨平后,取所摹之印纸反转覆于印石面,对准四边,然后用笔蘸清水,使之微湿;使摹印与印纸面相贴;再用毛边纸或生宣纸覆其上,吸干水分,取去。另覆以干纸,用笔杆之类软中带硬而较光滑的弧状物,或用圆滑的石头反复地摩擦,反复压磨。使墨迹反印到印面上去。磨压片刻后,轻轻揭取一角观看,若不清楚,可再沾水微湿覆纸再磨压不清楚处,然后揭去摹印稿纸,如印面仍有不够清晰处,可用对着印样的镜影用笔在印面上润色修正。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在印面上摹稿,即将小镜子对着印样,此时镜子印面的字是反字,可对着镜子中的字来描写。印面可先用红色或淡墨打一层底,再用浓墨摹印。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奏刀时有底色的石面上刀刻的效果能一目了然。直接用墨摹写与摹印不同的是,不管是朱文或是白文,一般只要摹篆书的线条即可。不熟练的,还可以先用铅笔在印面上打个底稿。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方便。

印稿打好后,下一步就是用刻刀将其表达出来。

临刻就是照印一模一样的刻出来。摹描是在纸上进行,临刻是在石上进行。要求同摹描一样,力求形似。因为初学,对原印的基本规律特点未全部认识,在摹刻中稍不留意,即会走样,若故意改动,那可能走得更远,达不到学习的预期目的,收获不大。

如何鉴赏一方印章从哪些方面入手

印章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印材品种、形状特征和文字篆刻。形状特征主要包括印面和印钮,而篆刻文字在形式上则有古文、大篆(籀)、小篆、八体书、六体书的区别;从神韵上则又要看印中每字的篆刻是否连贯(篆法),布局是否合理、美观、新颖(章法),每一笔划是否丰神流动,或庄重典雅或滞涩等(笔法),用刀是否力度合宜,充分体现笔锋和书法神韵,以及镂刻深浅是否合宜(刀法),这四法又要涉及到专门的篆刻学方面的知识了.

下面介绍下

一、印章材料的品种

印章材料(简称印材)就是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物质材料。在秦王朝前所用材料大都是金、银、铜、犀角、象牙等,但从出土的战国时代的官、私印来看,绝大多数是铜质,也有玉印、石印,但犀角和象牙印尚未见过。秦汉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最多见的也是铜印,间有玉、金、银、铁等。在封建时代不仅印名有等级区别,官印印材也有等级限制,其次序是金玉最贵,银次之,钢又次之。但对于私印印材却没有限制。

隋唐以后,印章是加盖在绢纸上的,不受封泥限制,印型也逐渐有所增大,印材以铜质为多见。宋代出现了瓷印,则又是一种新型的印材。这时私印印材的范围更广,有竹木,有金石,有玉,有银,有角,有牙。

总之,在明以前的官印中铜质最多,私印印材较广,明以后的印材主要是花乳石。花乳石的质地比金铜等金属较松软,易于上刀篆刻,因此用花乳石雕成的印章,其字迹大多给人一种从容不迫、一气呵成的感觉。而金属印章则不同,如铜印一般是先铸成型,然后才雕字,因而十分艰难。从价格上讲,花乳石产于山间田野,不似金、玉、角、牙那么昂贵。

从印章的艺术欣赏角度而言,花乳石含有优美的天然花纹和不同的色泽,经过磨琢,其美观甚至远过金玉。鉴于以上三个原因,花乳石在明代一被发现就迅速传开,成为印章的通用材料。

花乳石是一个总名,因产地不同,各得其名。最著名的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

1.青田石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县城东南的山口、图书山、方山、岩垄、白扌羊、封门山等地都以产这种石而闻名,尤以方山产量最丰富。

青田石一般夹杂在坚石之中,因而大块极少见,其纹理细腻温润,易于刻写,并能充分体现字体的书写风格和形态,颜色有黄、白、青、绿、黑等,而以冻石为最上乘。所谓“冻”是指石质细腻透明,冻石中又分好几等,而以灯光冻最为昂贵。

灯光冻:这种石头通体透明纯洁,用灯光一照还闪闪发光,耀人眼目,故称灯光冻,是青田石中的最上品,可谓石中之石。其色白中略显黄,纹理坚致细密,价比金玉。

黄色冻:颜色像蜜蜡,光洁可爱,稍次于灯光冻。

鱼脑冻:颜色青白如鱼脑,半透明如玉。

田白:纯白如玉。墨田:纯黑色。酱油冻:褐黄花,或深黄带灰色,又称牛角冻。

松皮冻(松花冻):带有红、黄、黑斑纹,和其他石比起来略显坚硬。

白果冻:浅黄色的底子呈现全绿色,纯净得如同煮熟的龙眼一般。

薄荷冻:绿色中稍含青灰色,质地匀润,又称梅根。

紫檀冻:紫色中略带微黄。

2.寿山石

寿山石产于福建侯官县寿山(今福建省福州市北30公里芙蓉峰下),寿山又名塔山。寿山的石质较青田石坚硬细致。寿山石中因质量和产区不同又有田坑、水坑、山坑之别。田坑是指产于山谷山湾的田野之中,为寿山石中的上品。水坑是指产于山溪山涧岩窦之处,次于田坑所产。山坑是指产于山中石间,是寿山石最早发现的地方。据史书记载,早在宋朝时,寿山石即被开采,不过那时并不是用来制造印章,而是被加工成各种石雕的小玩艺,十分流行畅销。后来由于开采量很大,毁坏了田地和道路,宋王朝遂下令禁止开采,此后数百年间也就无人问津。

直至清康熙年间,福建人陈日浴在偶然中发现了寿山石可雕刻印章,而且成品优雅精美,于是入山开采,渐渐使寿山石印为天下所宝。现按寿山石的三坑,对寿山石作一介绍,以资鉴别与收藏。

(1)田坑。

田黄:亦称阗黄。有黄、白、红、黑四种颜色,其纹理就如同树心纹一样,越往里越密,表层的纹状带有类似蛤蟆皮一样的斑点,内层纹却似萝卜丝或橘瓤纹状。田黄又按它的天然色分为好几等,其中橘皮黄最贵,余下依次为金黄、桂花黄、熟粟黄、枇杷黄等。田黄石的上品比金玉要珍贵得多。

都灵坑:一作都丞坑,又作杜陵坑,清道光初年开始发掘,有黄、白、红三色,质地比田黄稍坚,有全透明的,也有半透明的,偶而杂有沙点和白点。如果是纯洁无疵的,则会隐隐现出萝卜纹来,其中以金黄为贵,次为桂花黄,最次为枇杷黄。

迷翠寮:产于都灵坑顶,质地细腻,透彻不及都灵。其中有纯洁而黄的类似田黄,也有黄色中带金点的。

(2)水坑。

鱼脑冻:又名白水晶,是水坑中的上品,其中又以坑头洞和水晶洞两处所产为贵。质地坚硬透明。色泽则以白如凝脂、黄如油酥者为贵。

天蓝冻:又称蔚蓝天,也产于坑头、水晶二洞。质地细腻,有棉花状花纹。其色纯净通灵,如雨过天青,是水坑中仅次于鱼脑冻的产品。

牛角冻:产于坑头洞,色如牛角,但比牛角显得通明而有灵气。有纹如犀角的,有颜色微黄的,以白色而显出萝卜纹的为上品,蓝白色的次之。

瓜瓤红:又名肉脂,产于坑头洞。其红处色泽鲜艳如三春桃花,白处则又纯洁如玉。

(3)山坑。

高山冻:产于高山洞等处。高山产石之多,种色之繁,为寿山诸坑之冠,颜色有红、黄、蓝、白。白色中,有纯白带红点的,似昌化之星星;有白而晶莹的,叫做高山晶。红色中,有叫美人红的,如薄纱笼玉体。

芙蓉冻:质地细腻圆润,鲜灵稍逊于白水晶,以藕尖白为贵,猪油白为次,雪白又次。也有淡黄色的,也有嫩绿色的(被称为芙蓉青)。

奇良:半透明,有光泽,多为黄、白二色,从质地上看坚而易刻,黄色的光彩夺目,如阳光下成熟的橙子。

3.昌化石

主要产于浙江昌化县的康山玉石矿,有水坑和旱坑之别。水坑所产石质细腻,旱坑所产石质干燥坚顽,且含有比铁还硬的砂钉,镂刻十分不易,因此昌化石也就以水坑所产为贵。由于昌化石中多带红块,如同鸡血,故又称"鸡血石"。鉴别昌化石的优劣有两个标准--质地和颜色。质地上以羊脂冻为最贵,其白如玉、半透明。次为乌冻,深灰色,半透明。颜色以全红为上,四面红次之,对面红又次之,顶脚红与局部红为最下。如果质地属羊脂冻,颜色为全红,最为珍贵,价值甚至超过田黄。有的昌化石比较粗劣,血块不够成熟,石贩子就把它用油炸一下,使里面的血色外露,如果不识则很容易上当受骗。

事实上鉴别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用刀在红处轻轻地刻划一下,再到亮处去对照,看看划过后所呈的红色和周围的颜色是否相同,若不同,则很有可能是仿制。

以上介绍的只是三大名石,它们的等级和种类也远不止这些,巴林石也是印材很重要的产地。此外还有大松石(产浙江宁波大松所)、阴洞石(产广州)、房山石(产北京房山县)、江山石(产辽宁)等等。但这些石的质地一般比较粗劣,色彩和画纹也缺少自然之美,但它们在某些地方却和名石十分相似,因而为作伪者和石贩们所青睐。

总之,石不论产于何地,都以老坑所产为佳。因为这些石头中一般含有大量水分,而且色彩不败,又易于篆刻。新坑所产则质地太软嫩,易腐蚀,刻成数年后即多出现裂纹,或者朱文(阳文)则细者变粗,白文(阴文)则粗者变细,刀法笔法全失其真,色彩上也渐渐变得老旧,失鲜明之感。

4巴林石

巴林石产于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大板,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就作为贡品的记载。巴林石矿源丰富,色彩斑斓、品种繁多,但由于是近二十年来才大规模开采的,其品名多借用寿山石名,诸如灯光冻、芙蓉冻、桃花冻、水晶冻、羊脂冻等。但巴林鸡血石和巴林黄和牛角冻等是其自己特有的品名。巴林黄如鸡油色,半透明,杂质极少,也易于受刀,但此石产量很少,难以获得;牛角冻色浓如牛角,淡绿,微透明,肌理多含不透明或白色团块,也很少见;巴林鸡血石色红如血,多呈带状、片状和星点状,也见全石通红者,地的颜色丰富多彩,有牛角地、黄白地,芙蓉地等,尤以白色羊脂地鸡血石最为罕见。同昌化鸡血石相比,巴林鸡血石的血色娇艳有余而庄重不足,似乎有一点华而不实的感觉,因而其收藏价值也稍逊于昌化鸡血石。

二、印章的基本常识

印章的内容很广,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异,刻法也有种种术语,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收藏和鉴赏都有很大用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常识。

1.阴(白)文印、阳(朱)文印、阴阳间文印

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凹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的,在印章上却是阴文。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朱文,就称"朱白间文印"。

一般说来,古印中多为白文印,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宜一气呵成。白文印字体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应手,妙在自然,最忌矫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但笔迹不能粗,粗则显俗气。

2.铸印、凿印

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蜡法冶铸而成,这就称为"铸印"。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非金属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金属印章先铸成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这种印为"凿印"。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铸而匆匆凿成应用,因而被称为"急就章"。

3.两面印、多面印、子母印

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职位称号,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图像等,凡两面都刻有印文的则称为两面印。多面印即类推。两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钮,只在中间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称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总印

古人认为印章是作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为正印,字印作为闲印杂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样,而"氏"字与其他的闲字杂字都不用,用之则表示不敬。字印亦称表字印。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后代或连或不连。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赵氏子昂"。姓名、字并刻为一印的称为"名字合印"。也有将籍贯、姓、名、字、号、官职等并刻一印的称为"总印"。

5.回文印、横读印、交错文印

回文即用来处理两个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误读,又可使名的二字连为一体。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环读之,则为"姓某某印",而不读为"姓印某某"。如"王从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误为姓王名从,看不出为姓王名从之。横读印、交错文印极少见,一般只用来刻官衔和地名。如"司空之玺","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玺"二字刻在下,这就叫做横读印。交错文印就是以对角顺序而读。四个字的,第一个字在右上,第二个字在左下,第三个字在左上,第四个字在右下。如"宜阳津印","阳"字在"津"字下,"津"字在"宜"字左,但容易误读成"宜津阳印"或"宜印津阳"。

6.书柬印、鉴藏印

书柬印在古代比较流行。秦汉至南北朝时采用泥封,泥封后钤有印章,但一般只用名印。至后来则用"某人言事"、"某人启事"、"某人白事"、"某人顿首"、"某人敬缄"等印刻,这些都是书柬印。鉴藏印是收藏书画的印记,始于唐代。唐太宗有"贞观"二字连珠印,唐玄宗有"工元"二字长方印。这两颗印虽未标明鉴藏字样,但却是鉴定性质的,是最早的鉴藏印。宋代以后鉴藏印的内容丰富起来,而且篆刻和用料都十分精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为收藏家所青睐。其次,通过鉴藏家的鉴藏印还可考订古代珍贵书画的流传情况。其文有"某人家藏"、"某人珍赏"、"某郡某斋(堂、馆、阁)图书记'等。不少印谱中也收了鉴藏印。

7.玉印

印材中以玉最为珍贵。其质地坚洁润密,不磨不磷,可毁损折断而不可破坏其纹理。因此古人多喜佩带玉印,其意一取君子佩玉,一取玉之坚贞。玉以越古越贵,一些商贾为欺市获利,常把新玉放入油锅中炸脍,使之成古色。

8.金属印

指用金、银、铜、铅、铁诸金属刻成的印章。金银质地太软,不易上刀。笔锋更难显现,因此一般的铸印时都掺以铜,不但易于成形,也易于镌刻。通常所说的金银印大都是涂金涂银的,纯金纯银的比较少见。官印中金银是用来区分等级的,私印中用金银的不多见。由于金银印刻则腻刀,字迹柔而无锋,从收藏与鉴赏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大的价值。铜印字迹壮健,带有回珠。方法上有凿有刻,亦有涂金上银的。铅印、铁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见。明朝时,御史大夫用铁印,取其刚直无私之意,但铁容易生锈腐蚀,故流传的绝少。

9.象牙印、犀骨印

牙印,汉时有官印,宋以后多作私印,以象牙为材料,其质柔软韧腻,难中刀法。刻朱文则尚可见笔锋,白文则无神气。因此,篆刻家和收藏家对牙印都不太珍爱。象牙忌鼠味鼠便,一遇鼠尿则立即现出黑斑,直至底部,而且永远除不掉。又畏热气汗水,即使有牙印也不常佩带。犀角印,惟汉二千石至四百石官以黑犀角为印,别的很少用,其质地又粗又软,时间一久,则会变形。其他有以牛羊等的胫骨角为印的,这在民间较为流传,官印和富家极少用,有关的记载也尚未发现,故始于何时还说不清。

10.水晶印、玛瑙等印

水晶质地硬而脆,不易刻,稍用力则断,刻成的文字滑而不涵。玛瑙的质地比玉更硬,是诸印材中最难镌刻的一种材料,刻成之文又显得锋芒尽露,缺乏温雅之气。瓷印唐始有,宋渐广,硬而不易刻。珊瑚易裂,翡翠易断且硬。

总之,水晶等印,雕刻不易,作印章实为事倍功半,收藏家与鉴赏家也只把它们作一种点缀品来把玩。

11.竹木印

木印一般用的是黄杨木,此木容易上刀又不疏松。梅根、竹根、瓜蒂、果核等也可用来刻印。竹根直选择坚细无裂纹的,如果两节间距适宜,根节又呈规则性分布,则非常美观,足供珍玩。核则以广东的榄核为贵(榄比橄榄大,不可食),质地坚韧,其他大都软,只可削刻,难尽篆刻之美。竹木印可雕成各种形状,集工艺品与印章为一身,因而也是收藏家与鉴赏家所网罗的一个范围。

12.印钮、印绶

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来穿带部分就叫做印钮(纽)。早期印章钮形质朴,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状,横穿一孔即可,后人称之为"鼻钮"。

随着印章和雕刻技术的发展,印钮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种类也越来越多,大都是禽兽虫鱼等动物,如龙钮、虎钮、螭钮、龟钮、辟邪钮,又有曲钮、直钮、泉(古铜钱)钮、瓦钮、桥钮、斗钮、坛钮等。有的印章无钮,就在印章的四周刻以山水人物,称为"薄意"--一薄刻而有画意。印绶就是指印钮上穿的带子,古代多用绵帛为之。秦汉以后,官印印级的颜色差别都有一定的等级区别,不可僭越。

印章有哪些使用方法及种类

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印章的用法。

印章的使用方法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尔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否则,就失敬了。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普通印泥,不适用于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公分,比较适中。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一。五公分为适中。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人看了很恐怖。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叁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印首小长形章,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印章的历史及种类

1.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3.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4.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5.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6.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画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7.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8.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画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9.字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见。

10.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11.缪篆印(附鸟虫书)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12.杂形玺

战国以来的印章中,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严、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

13.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羊的四灵(?龙、虎、雀、(凤、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14.成语印

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达百余种。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

15.花押印

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16.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基本训练与创作

17.钮制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史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与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见的钮制。历代钮制形式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现将部分钮制列举于右,以见一斑。

18.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画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

19.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未无初的书画家赵孟頫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一"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20.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21.今体字印章

在汉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印章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的书体。除了唐宋的隶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了隶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以今体(隶、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印章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

22.收集印、斋馆印、闲章

印章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的(文征明就说过,他的书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上的)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现方式罢了。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

印章的主要设计

印章作为艺术品,其价值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外形设计,也就是印钮的设计、铸造技艺及后期更高层次的深加工技艺。二是印面文字的书法和镌刻艺术。

印钮的设计最初以实用为主,用于穿绶带系于腰间,如瓦钮、鼻钮等。现将我国古代的主要印钮形态分列如下:

鼻钮:这是我国古代早期印章最多见的印钮,因孔小如鼻而得名。先秦的官印、私印均大量采用这种形式,汉代以后的官印鼻钮变大,故又称之为瓦钮、桥钮。

龟钮:龟钮也是官印中最常见的钮制。龟与蛇结合称之为玄武,玄武是人格神,演化成赫赫有名的真武大地。此外,龟与贵同音,是长寿吉祥的象征。

蛇钮:蛇钮不多见,但颁给滇王的印章采用蛇钮。

羊钮、马钮、兔钮有颁发给其他民族首领的记载。

此外,鹿钮、罴钮、鱼钮等神兽钮也见于历史记载及出土文物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螭钮,又称螭虎钮,皇帝及皇后玺均用此钮。螭为龙的一种,明清时皇帝印玺均采用螭为钮的造型。

由于印章在官方、民间的大量、广泛的使用,印材的多样化,为印钮的设计、制作创造了更加宽广的空间,所以,到了清末民国年间,印章的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印钮的设计也突破了上述的钮制,各种生肖鱼虫,人物花鸟也尽现于钮的设计中,在这种形式下,铜印章作为我国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印材,在与明末清初出现的石制印材竞争中,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有大量铜印章精品面市,并流传后世,据北京市印章前辈回忆,民国时期铜印章牢牢占据着北京市场的七、八成。有数家著名的铜印章作坊,齐聚了能工巧匠,集皇家工艺之精华,日夜烟火不熄,为北京印章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小到学徒领薪的铜戳子,大到清室皇亲国戚、文人墨客、收藏家掌上把玩的绝世精品。

铜印材较之其它印材,如石、木、牛角、象牙、有机玻璃等,优点是坚久耐用,传世性强,艺术表现的形式丰富,适宜加工。铜印材颜色庄重,它可以比上述印材表现更细致、镂空等,配合错金、错银、鎏金、錾制等表面深加工技术,铜印章可以更高层次地表现皇家的永恒、持久、庄重、高贵的气派。

文章分享结束,铸印基本方法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kepu/ad192bb1638309c8.html]
九五年属什么生肖
上一篇 2024-05-25
怎样乌发黑发(乌发黑发的方法)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