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德黑兰事件简介(德黑兰1943年)


1979年德黑兰事件简介。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多媒体播放器的 *** 和装置。在一个实施例中,多媒体播放器包括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操作。

一:1979年德黑兰事件简介概括

1986年9月2日,一场极具戏剧性与讽刺性的飞行员叛逃事件,正在伊拉克空域上演,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伊拉克空军成功将,事先已与其沟通好叛逃事宜的F-14“雄猫”战斗机击落。

二:1979年德黑兰事件简介内容

美伊交恶的起点:德黑兰人质事件

其实,在1979年之前,美国和伊朗曾经有过很长一段蜜月时光。当时,为了从南方牵制苏联,并谋求自己在中东的利益,美国曾大力扶植伊朗的巴列维政权作为其中东的代理人。提起那段美伊之间的亲密接触,即使是美国在中东最铁杆的战友以色列都暗生妒意。

但天有不测风云,1979年的一场“ *** 革命”却拉开了美伊交恶是序幕,双方自此分道扬镳,而随后的德黑兰人质事件更使之形同水火。

要提及德黑兰人质事件,对美国军方来说那更是如鲠骨在喉,因为在那场解救人质的特种行动中,美国军方损兵折将,可说是弄了个灰头土脸,即便20多年过去也难忘其痛,可以想象,历来睚眦必报的美军肯定在苦等能雪此耻的时机。因此解读这段陈年旧事便具有了现实意义。

另外,更具戏剧性的是,前些时间一些西方媒体又爆传现今伊朗总统内贾德也曾参与当年的人质事件,这就更使这段往事变得非同寻常起来。

下面,是我们从《美国战争全景》一书中节选出的“德黑兰人质事件”的介绍,以帮助读者了解这段26年的历史。

1978年,革命风暴席卷伊朗全国,巴列维国王的统治岌岌可危。

当美国明显看出国王注定要失败后,便开始笼络国王任命的巴赫蒂亚总理,并帮助国王安全地离开伊朗,想以此来缓解伊朗国内的矛盾。但是巴赫蒂亚也迅速被推翻,美国在伊朗的势力急剧下降。

1979年2月,流亡国外的伊朗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日国,领导了一场 *** 革命,4月1日“ *** 共和国”宣布成立,巴列维王朝被彻底推翻。

在如何对待伊朗国王的问题上,美国政府内早就有不同意见,革命到来之后,不同观点之争更趋激烈。以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伊朗的战略位置对美国是非常重要的,亲美国的国王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国都应坚决支持,而且伊朗的动乱是能够控制的,为挽救国王,美国可以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而以国务卿万斯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对伊朗的政策应留有退路。两人的观点相持不下,因此影响了美国对伊朗政策的决断。

美国总统卡特在伊朗问题上经常动摇于布热津斯基和万斯之间。在1978年11月之前,他一直把伊朗问题简单化,认为只要国王实行一点“人权”、“民主”、“自由”,伊朗出现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但是,当伊朗实行军人统治后,伊朗局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总统的调子开始有所变化,摆出作两手准备的姿态,以防止国王倒台后美国无退路可走。

霍梅尼领导伊朗人民推翻了巴列维国王的统治、成立 *** 共和国之后,对美国支持巴列维十分仇恨。尽管卡特政府对革命后的伊朗在政策上有所改变,但对美国一直持有戒心的伊朗人,对巴列维国王复位这一历史教训仍然记忆犹新。所以,当美国国务院伊朗科科长在德黑兰私下与伊朗宗教界人士进行广泛接触时,立即引起了霍梅尼和伊朗当局的疑虑。而美国又不顾伊朗当局的 *** ,于10月22日准许前国王巴列维途经墨西哥赴美治病,更激起了伊朗人对美国政府的不满。

于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开始与美国较劲了,他宣布:“美国在伊朗的统治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伊朗人民必将予以回击。”霍梅尼的话把本已激荡的仇美情绪,一下子推向 *** 。

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学生4000余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占领了美国大使馆,将美国国旗撕下来,代之而挂上了写着“ *** 伟大”字样的白旗,在馆内外进行演说煽动,气势咄咄逼人,最后将66名美国外交官扣押起来,作为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的人质。

第二天,伊朗最高领袖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国王,要求英国引渡正流亡在那儿的巴赫蒂亚前首相。并说:“美国大使馆是间谍的根据地,许多阴谋都是从这儿产生的。”

美国人虽然对事件开始估计得没有那么严重,但大使馆一被占领,他们便慌张起来。根据卡特的指示,国务院立即在内部组织一个伊朗工作小组,昼夜不停地为人质问题而奔忙。

人质被扣的第二天,布热津斯基为人质危机召开了特别联合委员会首次会议。会议建议向伊朗派出两名特使,这两个人当中,一个是伊朗宗教领袖与革命者都能接受的前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另一个是参议院工作人员威廉。米勒。随即将注意力迅速转到紧急计划方面,并成立了一个小组,考察当人质受到伤害或伊朗开始瓦解时美国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计划,而且重点集中在拟订一项营救计划上。

当晚,美国国务院设法与伊朗要人贝赫斯蒂取得了联系,并通知他美国计划派遣特使的消息。

6日清晨,克拉克与米勒被召到国务院,万斯向他们通报了伊朗形势,并准备了一封概括美国关于人质危机立场的指令信。

这封信所包括的基本要点是:关键目标是使所有被关在伊朗的美国人立即得到释放,第二个目标是就如何解决美伊关系的困难与伊朗宗教当局进行谈判。

可是,就在国务卿万斯确定解决人质危机的目标时,霍梅尼和伊朗政府正式宣布支持学生们的行动。顿时,拥护霍梅尼的各政党和团体纷纷响应,并在德黑兰举行了万人 *** *** ,高呼“引渡国王”、“处死卡特”的口号。这样一来,就将基本上是政治对抗的象征性行为转变为美国与伊朗之间的全面对抗。

人质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朝野哗然。不失大国“风度”的美国,先是采取一些“讨伐性”措施,以孤立和制裁伊朗,企图迫使伊朗释放美国人质。10日,美国决定中止向伊朗提供武器和运送军事装备零件,冻结伊朗在美国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所有官方资财。12日至14日,美国又停止了同伊朗的石油贸易,禁止在华盛顿的伊朗学生举行 *** ,并宣布对在美国的伊朗学生进行特别移民审查,凡是不符合手续的一律驱逐出境。另外,美国还通过联合国和中间人进行活动,号召西方盟友对伊朗进行制裁,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及早解决人质问题。

美国的这些措施,不仅没有使伊朗屈服,反而更加激起伊朗人对美国的敌对情绪。针对美国政府的制裁措施,伊朗革命委员会于13日决定停止向美国出口石油,禁止在全国各地放映美国影片,禁止美国飞机、船只进入伊朗领空和领海。14日,伊朗政府还宣布,它将取出存在美国银行的约120亿美元的存款。至此,美伊双方陷入僵局,谁都无法提出和平解决的方案。

其实,美国和伊朗双方都不愿看到事情越闹越僵,都希望人质问题能得到和平解决。

伊朗首先做出姿态。 *** 月17日,霍梅尼下令释放美国使馆的13名妇女和黑人,这样被扣人质就剩下了53人。12月ZI日,霍梅尼同意美基督教传教士探望美国人质,显示出某种道义上的情感。

对此,美国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姿态性的表示。12月15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已离开美国到巴拿马居住。17,日美财政部宣布,允许在纽约和旧金山的伊朗银行从国内调款,供伊朗学生使用,并开放了伊朗驻美国的使馆的四个银行户头。19日,美国政府还决定,暂不要求联合国对伊朗采取国际制裁行动。1980年2月15日,卡特表示,美国对它同伊朗之间存在的误会感到遗憾,希望同伊朗就两国关系问题开展高层对话。

在美伊双方同意的情况下,由联合国秘书长出面组织了一个国际委员会,就伊朗对美国和巴列维国王的指控、人质问题等进行调查。但是,委员会的各种努力均未能取得双方满意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首先发难。4月7日,美国宣布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要求伊朗关闭驻美大使馆和领事馆,所有伊朗外交人员和领事馆人员必须在8日午夜前离开美国。同时宣布: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动用被冻结的伊朗资产赔偿美国的损失,禁止伊朗公民入境。

伊朗人当然不能认输。8日,伊朗革命委员会就美国同伊朗断绝关系发表文告,号召伊朗人民准备应付敌人的入侵。

当双方谁都不能克制的时候,必有一方首先动武。1980年4月12日,卡特向欧洲电台

实际上,事件发生后美国就考虑了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通过外交途径、舆论力量,努力争取人质获释;另一种是根据卡特总统密旨,由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一项军事营救行动计划。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卡特在他的椭圆型办公室里静静地思考着。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蓝光”突击队能完成营救人质的任务!这绝对不是奇想,因为查尔斯。贝克威斯上校指挥的“蓝光”突击队完全具备完成这一远程营救任务的条件。

“蓝光”突击队是赴越南作战的美军特种部队中训练有素的一支小分队,查尔斯。贝克威斯曾指挥这支队伍,参加过无数惊险的军事行动,流产的突袭河内山西战俘营的行动也是其中的一次。残酷的越南战争使这支突击队和贝克威斯本人都受到了极好的磨练,也使这支敢死队以坚韧的生存能力、闪光般的突击行动而著称。

以“蓝光”突击队命名的“蓝光”计划在秘密地进行着。了解这个计划的只有总统卡持、副总统蒙代尔、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国防部长布朗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等少数人。执行这次行动的联合部队,以“蓝光”突击队为主体,吸收了来自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的神 *** 、擒拿格斗能手以及专事飞檐走壁、破门落锁的“鸡鸣狗盗”之徒,共计180人。

营救行动的出发地点,分别为埃及和游弋在 *** 、伊朗沿岸的美国“尼米兹”号航空母舰。180名突袭营救人员预计在开罗附近的一个机场乘上大型运输机,以暗夜为掩护飞往德黑兰东南方向的沙漠简易机场;同时,8架直升飞机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起飞,前往伊朗与运输机会合。经由运输机加油、补充给养后,直升机运载180名突袭人员飞往德黑兰郊外的山区隐蔽待命;提前渗入德黑兰的特工人员将用预先准备好的车辆把突击队员直接运进德黑兰市区。营救得手后,3架涂有伊空军飞机颜色的美军直升机就会把获救的人质空运到伊朗西部的另一个临时开辟的简易机场,改乘一架提前飞往那里等待的运输机前往埃及或是西欧。

计划拟定后,美方采取非常的措施严格控制知情范围。与此项使命有关的部队也只知道各自的任务,不了解整个意图。与此同时,美国方面为了隐蔽企图,调了3架飞机进驻阿曼的马西拉空军基地,从那里起飞干扰伊军雷达系统,迟滞伊朗战斗飞机起飞拦截;命令在伊朗沿海巡弋的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和各型军用飞机保持例行活动。

1980年4月7日,卡特总统宣布与伊朗断交,以此欺骗和麻痹伊朗人,迫其疏于戒备。

营救计划已报到卡特的办公桌上等待正式批准。各类人员正紧张地进行着实行这一营救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

——美国特工情报人员已陆续渗入德黑兰,从各方面为袭击美国使馆作策应准备。

——内华达州和犹他州的沙漠地带,地形条件与伊朗境内地形条件十分相似,突击队员在那里开始演练营救行动的每一个步骤,重点提高夜间和沙漠中的行动能力。

——担负营救任务的C-130飞机和RH—53直升机演练暗夜条件下在沙漠盐碱地上的起飞和降落;RH-53直升机还演练了从预定地点起飞到800公里以外执行任务的远程飞行。

——营救行动所需的各种装备补给品和有关人员,通过空中和海上秘密运至中东。

营救活动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蓝光”在等待命令。

4月1日,卡特认为通过外交途径和经济制裁解决人质问题前景十分渺茫,于是正式批准采取军事营救活动。具体行动时间确定在 *** “安息日”前夜,即1980年4月24日的夜间。

这一天下午,卡特下达了执行营救计划的命令。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将军,立即进入五角大楼的秘密指挥室,准备直接指挥这次营救行动。

格林威治时间24日22时,“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悄无声息停驻在伊朗附近平静的海水中。这是一个无月暗夜,夜幕掩盖了周围的一切。

突然,飞行甲板上的大照明灯拉开了。16名飞行员和180名突击队员,分别奔人早已检修完毕的8架直升机。在一阵阵飞机启动的轰鸣声中,闪烁着红色安全灯的直升机一架一架地斜刺着升入黑洞洞的夜空。

此时,红海狭长水域的上空,也隐隐传来大型运输机的高空航音。准时从埃及起飞的6架运输机,取道沙特 *** 、阿曼,飞向伊朗境内的会合地点。

8架直升飞机编队保持着距离,在离海面2000米高度飞行着。飞着飞着,带队长机的飞行员突然感到飞行阻力加大,发动机的声音变得略有些沉重。开始他以为机械出了故障,经仔细查寻,没有发现异常。他又侧耳倾听了一下舱外,隐隐地感觉到有沙尘打击着风挡玻璃。他一下子关闭了舱内的小照明灯,猛地打开了悬挂在舱外的着陆灯。果然不出所料,遇到了沙暴,烟尘滚滚如同一道无法突破的屏障。他关闭了着陆灯,通知助手严密注意飞行状态。

长机的话刚刚传给了僚机飞行员,紧跟在长机身后的一架僚机直升飞机遇到机械故障。它用预先规定的暗号通知了带队长机,转弯退出编队,向“尼米兹”号航母飞去了。

这架飞机的返航,给编队的其他飞行员带来了不良的心理影响。事也凑巧,当直升机编队到达伊朗海岸上空时,又有一架直升机退出了编队,急急地向地面降去;紧随在它身后的另一架,也盘旋降落到地面上。原来,前边那架飞机舱内的一个很重要的装备突然失灵,不能继续飞行,只好在伊朗境内迫降。机上人员当机立断,放弃飞机,登上另一架直升机继续飞向目的地。

现在只剩下6架直升机了。这是预定完成此项任务所必需的。

剩下的6架直升机经过在风暴中的艰难飞行,终于抵达“沙漠1号”地区,与C-130大型运输机准时会合。带队长机飞行员第一个跳出刚刚着陆的飞机,心里稍松了一口气。接着,他们把加油软管从C-130运输机里拉了出来,分别注人6架直升飞机的油箱,一箱箱营救行动所需物品,准备突袭人员在德黑兰市郊潜伏时使用的各种给养品,被送上直升机。

此刻,在五角大楼秘密指挥室里坐镇指挥的琼斯将军,对完成这一行动还是显得充满信心,他只希望在这最后的环节上不要发生功亏一篑的事。跟随执行任务的突击队指挥官查尔斯.贝克威斯上校同琼斯的心情完全一样。因为他毕竟是设身处地,所以他比坐镇千里之外的琼斯将军多了一层说不清楚的忧虑。

贝克威斯在不断地询问各直升机的准备情况。

“上校!”机械师迎面向贝克威斯跑过来报告,“03号直升机液压系统失灵!”机械师的声音有些颤抖。

“什么?!”贝克威斯脑袋里“轰”的一下,完全失去了冷静。

他知道,直升机失去了液压系统简直就成了一堆废铁。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只剩下5架直升飞机了,按照原定计划这5架飞机是不能完成营救任务的。

这个坏消息很快通过运输机上的通讯设备传到了华盛顿。卡特总统接到报告后,当即决定取消营救行动,命令所有的飞机和人员迅速撤离伊朗。

等待命令的突袭队员已经在寒冷的春夜里滞留了3个小时,接到撤退的命令以后,简易机场上又重新忙乱起来,但气氛却与先前大为不同。经过紧张、慌乱的行动,人员已全部登上运输机,迅速飞抵“尼米兹”号航空母舰。

突击队在撤离“沙漠1号”的时候,除了放弃4架完好的直升机外,还把有关这次行动的绝密地图、侦察照片、无线电通信呼号和频率表都丢在现场。在撤出伊朗的途中,贝克威斯曾向华盛顿请求,派舰载机摧毁遗留下的直升机和绝密文件。但是,华盛顿唯恐事态扩大而拒绝了他的要求。

下午6点21分,突击队又传来运输机和直升机相撞的消息。

白宫的官员们对此都感到不胜惊愕。25日上午1点,美国政府第一次向新闻界公布了在伊朗进行了一次营救作战的消息,并且宣告作战行动失败。

卡特总统对营救人质的失败非常沮丧。他不得不通过 *** 广播通告全国。他说:“为了营救被伊朗扣留的53名美国人质,我们进行了极其秘密的作战,但由于直升机的技术故障,不得不放弃。营救人员在撤退时,在伊朗境内沙漠地带,直升机与运输机相撞而造成8人死亡。这次作战是人道的,没有与伊朗人发生战斗。”而后又说道,“实施作战也好,中止作战也好,都是出于我的决定,一切责任都由我负责。”

一厢情愿的营救人质行动以得不偿失的结果而告终,不仅卡特总统感到不快,美国人脸上也无光,而且遭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谴责。从此,美伊关系进一步恶化。事件过后,伊朗为了防止美国人再使花招,把人质秘密转移到全国各地分散关押,使美国的营救人质行动彻底无望。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当美国对人质问题一筹莫展之时,形势的发展却出现了有利人质危机解决的局面。

自人质事件之后,美国对伊朗实施了种种制裁措施。西欧和日本也步美国后尘,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这使伊朗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因为,伊朗经济主要是靠石油出口,制裁使伊朗石油出口量大幅度减少,进口货物的价格比世界市场实际价格高出很多倍,国内通货膨胀率也进一步上升,政府每月超支8——10亿美元。国内经济不景气,已成为霍梅尼的头痛问题,他不得不考虑用放下人质负担的 *** 来解决危机。

促使霍梅尼考虑解决人质问题的另一个直接因素是巴列维国王。营救人质事件发生后的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也就是7月27日,巴列维在开罗病故了。霍梅尼认为,只要美国答应把已故国王的财产归还伊朗,取消美国对伊朗提出的财产要求,保证不再干涉伊朗内政,解冻在美国和美国以外的伊朗资产,伊朗就答应释放美国人质。对此,美国表示欢迎。

正当美国和伊朗为释放人质进行接触时,两伊战争爆发了。

伊朗和伊拉克的矛盾急剧上升,缓解了美伊之间的矛盾,为迅速解决人质危机提供了可能。这时对伊朗来说,继续扣押人质已无利可图,相反如果能够用人质换回被美国冻结的财产,倒能增强抵御外敌的力量,摆脱不利的国际处境。于是,伊朗向美国发出信息,表示愿意就人质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卡特派遣了一个以副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为首的谈判特使小组,经由第三国阿尔及利亚政府的协调,间接进行谈判。

1980年底,美国国内政局发生了变化。在11月举行的美国大选中,罗纳德。里根当选为新总统。他在竞选时就严厉谴责伊朗扣押人质的行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后很可能采取比卡特更为强硬的政策,如果在新总统上任前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会减少一些麻烦。在这种形势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离开白宫之前解决人质问题。克里斯托弗在阿尔及尔同伊朗行政事务国务部长就一揽子协议进行谈判,但是,由于在最后关头出现障碍,释放人质工作又拖延了下来。

后来,美国与伊朗经多次接触,双方同意由阿尔及利亚出面调解。美国立即派出一个秘密使团前往伊朗进行谈判,双方终于1月19日达成协议,持续两年之久的人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1月20日,一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被获释的人质离开了德黑兰前往阿尔及利亚。

三:1979年德黑兰事件纪实

1980年底,美国国内政局发生了变化。在11月举行的美国大选中,里根当选为新总统。他在竞选时就严厉谴责伊朗扣押人质的行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后很可能采取比卡特更为强硬的政策,如果在新总统上任前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会减少一些麻烦。在这种形势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离开白宫之前解决人质问题。后来,美国与伊朗经多次接触,双方同意由阿尔及利亚出面调解。美国立即派出一个秘密使团前往伊朗进行谈判,双方终于在1981年1月19日达成协议,持续一年多的人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1月20日,一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被获释的人质离开德黑兰前往阿尔及利亚。人质们立即飞往位于西德法兰克福的美国空军基地。前总统卡特以现总统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里接待了他们。在进行了身体健康检查和事件汇报后,他们飞回华盛顿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对于某些人而言,这个仅仅是为这个国家对里根就职典礼的庆祝增添了一丝喜庆气氛。扩展资料:伊朗人质危机历史背景:数十年来,美国一直是伊朗国王 *** ·礼萨·巴列维的主要支持者。随着民主进程发展,1953年改革派 *** ·摩萨台当选上伊朗首相。在阿贾克斯行动中,美国中央情报局帮助巴列维国王和保守派发动政变推翻了摩萨台。前后八位美国总统为巴列维国王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用以换取伊朗的石油供应,以及在中东的战略存在。那些反对巴列维国王的人(因为他20世纪60年代早期曾许诺自由及改革,后却食言)对于美国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愤怒。而巴列维国王及其亲信中饱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让国内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愤怒。社会及宗教人士的不满情绪汇合在一起,最终爆发了伊朗革命将巴列维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国外。“ *** 革命”运动结束了巴列维家族对伊朗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为代表的神职人员执掌政权的“ *** 共和国”。新政权希望借助 *** 教什叶派的意识形态改造伊朗:神权统治,均衡贫富,扶持弱势群体,禁止西方文化,严格按照 *** 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 *** 化,美国和以色列被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 革命”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压力与影响是,大批旧政权的高级军政官员遭到囚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们纷纷出逃,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被一扫而光。 *** 教清规戒律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蒙上了黑纱和长袍,街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但是当人们走过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桥旁,却不能不想起美国。体制的改变,再加上与美国的势不两立,伊朗一时间几乎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美国曾想减少 *** 革命对自身的影响,并也曾尝试与伊朗的新政权建立关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kepu/aa3d25ca656c6e20.html]
虎皮鹦鹉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快速训鸟上手方法)
上一篇 2024-05-11
什么是标的(什么是标的和标的物)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