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古城——河南郑州荥阳故城(秦三川郡治)
荥阳故城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的惠济区古荥镇,是战国时期至北魏时期的城址。
荥阳故城地处地势低洼的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北临黄河,天然湖泽广袤分布,这种优越的水环境条件为荥阳故城水运的兴起提供了地理基础。
荥阳故城遗址平面图
战国时期,魏惠王开凿鸿沟运河,从荥阳故城北引黄河水到魏国国都大梁,并利用荥泽和圃田泽作为运河的天然水柜,从而达到调节运河水量的作用。鸿沟运河联系了济、汝、淮、泗四大水系,以荥阳故城为中心的航运网络初步形成,荥阳故城因此一跃成为战国时期中原地区著名的经济中心。
汉汉平帝时,荥泽淤平,对荥阳故城在经济上是一个打击。政局动荡加之陆路交通路线的转移使荥阳故城很快进入衰落。魏晋南北朝时期,荥阳故城不断遭到破坏,最终城废。
一、古城概况
故城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500米,周长约7000余米。残存城墙最高处约8米,上宽10米,基宽30米。城墙系版筑而成,层次分明,穷窝清晰。西城墙有处缺口,当为西城门遗迹。
在城外发现有汉代冶铁作坊,还出土金币、铜币、铜器、铁器和陶器等。
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在荥阳故城西门外
冶铁遗址在荥阳故城外西侧,1965年发现,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为汉代河南郡众多的冶铁作坊之一。1975年,郑州市博物馆进行了大面积发掘,揭露面积1700平方米,发掘出两座规模较大的汉代冶铁高炉残迹,目前为全国发现的汉代最大的冶铁高炉,东西并列,间隔14.5米,用加进木炭的耐火夯土筑而成,炉缸为椭圆形,炉壁厚1米,出土9块积铁,其中一块重约23吨,一侧有2米高柱瘤。围绕熔炉的矿石加工场上有高架、鼓风、水井和水池等设施。冶铁以木炭为燃料。
出土的巨大铁矿石
遗址除发现木炭外,还发掘出原煤主煤饼,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煤的遗存。
该遗址出土有大量的耐火砖和陶模子。陶模和铁器上有阴文“河一”标记。从对出土的铁块和数百件铁器的金相检验表明,这个作坊是冶铁生铁的。生产的铁器铸造质量优良,并根据产品性能的需要作了柔化处理。
冶铁遗址的产品有灰口铁、白口铁、麻口铁、脱炭铸铁、铸铁脱碳钢和古代球墨铸铁等,这对我们研究我国古代冶铁史具有重大价值。
二、古城的繁荣期
荥阳,得名于荥泽,
《尚书禹贡》: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
说的是大禹疏导沇水,东向出为济水,潜流越过黄河,然后溢出为荥泽。
荥阳故城现存的夯土城墙
春秋时,晋楚称霸中原,曾鏖战于此。晋文公贱土之盟就在荥阳故城不远处。
《左传》:“僖公十八年,晋文公败楚兵于城濮,还至衡雍,做王宫于贱土。”
《荥泽县志》:“荥阳故城内东北隅有践土台。”
魏国都大梁后,开凿鸿沟运河。
《史记河渠书》:“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
鸿沟水系沟通各诸侯国,可以通达各国经济中心城市,如商丘、新郑、宛丘、下蔡、定陶等等。它和它的支流还分别和济、汝、淮、洒四条大川相会合。
战国错银豹镇
《盐铁论通有篇》:“赵地之那郸,魏之温、积,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
其后,秦拔荥阳置三川郡,荥阳为郡治,并设敖仓于荥阳北五公里敖山。
《史记·韩世家》:“桓惠王,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荥阳。”
《史记·秦始皇本纪》:“东至荥阳,置三川郡。”
荥阳故城周围的古代遗址
秦统一全国后,全面疏浚战国时期设置的运河障碍,鸿沟水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加之秦在荥阳故城北设置了敖仓,关中至关东形成了鸿沟—黄河—渭水的漕运转运线路,荥阳故城成为这条漕运线路的中转站,成为名副其实的水运交通枢纽。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在河南郡设置铁官,荥阳故城外的冶铁遗址为“河一”,为河南郡最大的冶铁中心。这样大规模的冶铁中心所需的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都是靠水路运输完成的,这对荥阳故城的水运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秦二世二年(前208),吴广率军攻打荥阳,义军在荥阳城周驻扎数月,田臧率义军,章邯率秦军,在敖仓驻扎对峙。
汉墓出土的陪葬庭院
汉高祖二年(前205),汉王刘邦攻入彭城(今徐州),项羽打败汉军,汉军向西退至荥阳,收集散卒,士气复振,在京(今京水)索(今索河)间打败楚军,与项羽对峙年佘。
汉高祖三年,项羽在荥阳将汉王包围,纪信诈降,汉王逃出荥阳。至南阳,与九江王英布联合。项羽东进与彭越作战,汉王拥军北上,占据成皋。
汉高祖四年,项羽击败彭越后,又兵围成皋。汉王和夏侯婴出成皋玉门,北渡黄河,到张耳、韩信军营,项羽东撤时留曹咎守成皋。汉军打败楚军,曹咎自杀。汉王始得渡把河,驻西广武城。项羽也回师成皋,军驻东广武城,与刘邦隔润对峙。九月,楚汉皆粮缺兵疲,项羽汉王订立合约,划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项羽归还汉王父母妻子,引兵东归。此乃“楚汉相争,鸿沟为界”之说。
汉代牛车
秦代敖仓,西汉继续使用。汉惠帝六年(前189),曾加以修筑。东汉永初年的槽粮仍有输于敖仓。敖仓为后来在通航河流上相继营建转运仓,发展槽运,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古城的衰亡
西汉平帝时,作为鸿沟运河天然水柜的荥泽淤平,这对荥阳故城的水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黄河不断南侵,浪荡渠严重游塞,以荥阳故城为中心的鸿沟水系受到冲击。
《水经注·济水》:
“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径通,津梁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
说明在两汉之际,荥泽逐渐失去水源,面积收缩。
东汉建都洛阳后,汴渠逐渐取代了浪荡渠的水运地位,荥阳故城作为京畿地区与关东地区之间水运交通中转站,依然发挥着运河枢纽的作用。
东汉末年,黄河南侵,鸿沟运河体系遭到破坏,同时由于连年战乱,长期战乱使得东汉政权已无暇整治运河的淤塞,荥阳故城的水运也随之衰落。
东汉末期自少帝刘辩经两晋至北魏太和十七年(493)的三百多年间,社会动荡,军阀混战,荥阳因地处中原而成为战争中心, 被毁于战乱。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城废,移荥阳治所于索城。
隋唐之后,郑州逐渐兴起,取代了荥阳故城的地位,依然成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kepu/9b1f6ace7f43a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