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项原来不读书”?真是冤枉两位牛人了,项羽是官僚出身,当然要读书,刘邦虽然是个街痞,但有小学同学做证,他读过书。但一句诗让二人背上甩不脱的黑锅。老毛还借用过这一典故。
刘项读书史书都有记载
《史记》记载,项羽出生在楚国的官僚家庭,习文练武是必修课。但是他学书法,没耐心,写的像鬼画符;学剑术,不喜欢,练的像舞烧火棍。他叔叔项梁火了,问他为啥不好好学习。项羽说:“写字就是用来记姓名,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学能抵挡万人的方法。”
项羽不是不爱学习,而是心太大,容不得肤浅的东西。于是项梁开始教他兵法。但是学了点皮毛后,项羽又没耐心了,不想再学了。
《史记 高祖本记》中虽然没有记载刘邦学习的事,但《卢绾传》中记载,刘邦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长大后,“俱学书,又相爱也。”也就是说他俩是发小,一起出生,一起长大,一起上学,非常要好。
学的习成绩如何,就不知道了,但起码德育没学好,长大后爱喝酒,好女色,成了泗水亭一带的二溜子,连他爹都不待见他。
二人都有大作流传
项羽不但有作品,而且流传很广,就是古风《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第一句豪气干云,可以看出项羽的英雄气概。但英雄也有气短时,后面几句表现出了项羽既多情,又无奈。
刘邦的《大风歌》也是脍炙人口,“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他荣归故里时唱的歌,他一边跳舞,一边唱歌,豪情万丈,睹物思旧,勾起万缕惆怅,感慨伤怀,流下了泪水。
从两个人的作品中,可以品出浓浓的楚风,因此二人并非“不读书”,他俩不但有文化,而且有胸怀。
后人为何说他俩不读书
“刘项原来不读书”出自唐代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说的是秦始皇听信李斯言论,统一六国后实施愚民政策,焚书坑儒,认为百姓不接受儒家思想的蛊惑,国家就可以安定。没想到揭杆而起的陈胜、吴广是没有文化的泥腿子,特别是攻入咸阳,毁灭秦王朝的刘邦、项羽,也不在所谓的读书人之列。因此耻笑秦始皇算盘打错了。章碣为了增加阴损系数,夸大了“刘项不读书”。
后人经常借用此典故
1945年七月初,傅斯年一行六人前往延安访问,毛泽东与傅斯年20多年前在北大相识,傅当年为北大学生领袖,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出尽风头;而老毛只是北大图书馆的一名临时工,受了不少的冷眼。
说起五四运动中的贡献,傅则自比陈胜吴广,称赞毛他们才是刘邦项羽。陈吴乃乌合之众,刘项终能成就大事,毛微笑不语。
访问期间,傅向毛索要墨宝,老毛大笔一挥写就《焚书坑》相赠。有人猜测,赠送这首诗,有揶揄傅这类号称读书人的大儒,面对动荡的政局却束手无策,力挽狂澜者,是当年在北大图书馆默默无闻的管理员。
《焚书坑》里所说的“刘项原来不读书”有几种含义:
一,是讽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动。过去认为,秦始皇因怕书籍中一些不利于统治的观点流传,因此焚书坑儒。但是,虽然秦始皇这样做了,却没能阻止各地造反起义的势头。也就是说,秦失天下,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书,而在于秦之暴政,不论怎样禁锢民众的思想,还是会有人造反。
二,禁锢民众思想的行为,本身就很不靠谱。春秋之子产,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这样做才是正确的。反过来,越是搞禁锢,民怨就越深,而当权者听不到这种声音,更促进上下失和,也是导致秦朝倾覆的原因之一。
三,有句俗话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讽刺某些人做事太过于瞻前顾后。传说中的刘邦项羽却都不是什么特别有文化的人,他们最终推翻了秦朝,所以,诗中也有慨叹之意。就是说,思路开阔才能做成大事,比如刘项,他们并不受固有套路的限制,最终反而成功,这也是只会玩套路的人意想不到的了。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kepu/99f32d50e6ba28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