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前期政治的特色,在于诸侯势力膨胀,与中央集权发生矛盾。幸好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几代天子,都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扼制地方势力,强化中央集权,保证了国家和主权的统一。
汉武帝即位的时候,诸侯的实力仍然相当强大,不少大臣上书,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并向皇帝“数奏其过恶”,请求皇帝对诸侯的权力加以限制。其中最能打动汉武帝的,是主父偃的一番话。
主父偃是齐国人,早年学习纵横之术,晚年学习周易、春秋,被汉武帝重用时,年龄应该已经比较大了。他是典型的“厚积薄发”型人才。汉武帝开始还不怎么待见他,但是看到他写的一封奏折,立马折服,当晚就召见。结果,主父偃“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而且开始拜为郎中,很快晋升为谒者,又升为中大夫,一年之内,四次升官,可见武汉帝对主父偃的重视。
汉武帝对于诸侯的威胁,心知肚明。然而有“七王之乱”的前车之鉴在,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王爷们,需要有很高的政治智慧。主父偃提出的建议是: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一听,便知道这是个好主意。诸侯们妻妾成群,子孙满堂,但是根据律令,只有一个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其余的王子,上无爵位,下无土地,不免失落。对于诸侯们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当然也希望雨露均沾,让大小老婆、嫡庶儿子都能够享受到皇家的恩典。现在好了,朝廷允许他们“推恩”,除了让一个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也能封个侯爷当当,名下拥有一县一邑的土地。兄弟们见面,也不至于有太大的反差,真是皆大欢喜。
最欢喜的是汉武帝。他这叫慷他人之慨,自己不花一分钱,不出一寸土,让诸侯把土地分给儿子们,原来的一个诸侯国便变成几个侯国,国力被大大地分散。自打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开始,各诸侯国纷纷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子弟。朝廷对此,一律批准。汉朝历史上的“推恩令”,正式实施。
推恩令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王子无不封侯而诸侯益弱矣”。十根筷子折不断,一根一根便好对付了。此后数年,汉武帝通过各种手段,先后废除王国九个,侯国一百多个,基本上将诸侯势力,扫得一干二净。可以说,自汉武帝起,汉朝的诸侯便不成为中央政府的心病了,取而代之的另一块心病——外戚。这是题外话。
谢谢邀请,这个推恩令是有汉武帝时期的有个叫主父偃的人提出的,
西汉初年刘邦分封了很多的诸侯王国,这些诸侯拥有很多的权利,有自己的军队,可以自己收税,发行钱币等,势力很大,严重影响了西汉的统治,汉文帝时期的贾宜,还有汉景帝时期的晁错,都有建议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而晁错直接建议的削藩,甚至直接引发了七王之乱,汉景帝不得不杀了晁错,后来的汉武帝采用了比较温和的推恩令,使得诸侯王国的势力慢慢的变弱,但是推恩令的执行者主父偃为了尽快的完成削藩的任务,是不择手段,引发了诸侯的不满,被人抓住错误,进而被杀,但是推恩令着得到了继续执行,然后就是汉武帝的表演时刻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