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历史简介》一书中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州就是楚国的地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邓州改名为新野,这是邓州最早的名字。公元前221年,刘刘邦建立了汉朝,邓州成为了汉朝的陪都,直到西汉末年,邓州才被废除。邓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古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邓尉尉山了。邓尉山位于河南省邓州市西南20公里处,海拔高度为148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峰,也是邓州的标志性景点。
一:邓州历史简介概况
邓州作为一座悠久的千年古城,至少距离现在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八里岗遗址的发掘,又把邓州附近作为人类聚居地的历史推动至六七千年,几乎与华夏文明同步,公元前678年,楚国攻打邓国后灭了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悠久历史。
二:邓州的历史
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仍属南阳市。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五个重点扩权县(市)之一和对外开放重点县(市)。
邓州市,河南省直管市。
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北依伏牛,南连荆襄,西纳汉水,东接宛洛,有豫、鄂、陕“三省雄关”之称,面积2369平方公里。
邓州历史文化悠久。《山海经》、《史记》等对邓州均有记载,境内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距今有6400年历史。夏置邓国,民国二年复称邓县,1988年撤县建市,2014年归省直管。邓州作为世界邓姓发源地可追溯到周代。春秋时期邓国侯吾离陵,即为邓氏祖茔,至今每年都有大批海内外邓氏族人前来寻根问祖。邓州名人才俊辈出。历史上曾孕育出62位侯王、11位宰相,现代著名作家姚雪垠、周大新、语言学家丁声树、教育家韩作黎、杨蕴玉等都是邓州杰出代表。著名作家二月河生在邓州、长在邓州,从邓州一高中毕业后走入军营。唐宋三贤韩愈、寇准、范仲淹先后在邓州任职,范仲淹知邓时在花洲书院写成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传唱不绝。
三:邓州历史沿革
据乾隆年间邓州知州蒋光祖所纂《邓州志》,今译注为简体。
本章节为《邓州志》卷之一,记录邓州历代的沿革变化。
邓州志卷之一
古延蒋光祖振裘氏纂修
沿革
古者画野分州,置牧伯以统五等之国。汉晋设部刺史,总察郡县,唐犹檕郡于州,宋或升州为府,亦未相统属。元始以州隶府,自明以来因之,于是,府领州,州领县,然所领之县,自直隶州外,皆以名相属,非直有统辖之任也。邓于三代为国,秦汉以后为县,隋以后常为州,顾在唐宋名州而实郡,今虽幅员较广,兼古数县之地,而实与列县等其分合升降,因时定制,未可执一论矣,志沿革。
邓为禹贡荆州之域。
(原文注:旧志豫州之域,按豫州无明文而晋隋唐书地□□皆称为荆州之域,今从之。)
夏,仲康始封其子于邓。
殷,武丁封汤之裔孙。
周桓王十五年,邓侯吾离朝于鲁后至邓。
祁侯僖王四年为楚所灭。
邓之南鄙有鄾(见左传)。
赧王三年,楚怀王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于邓。
(原文注:旧志袭取邓,邓入韩,史记楚韩世家俱不载)
十四年(原文注:旧志作安王十三年,按是年,为韩襄王十一年,秦昭襄王六年旧志误),秦伐韩取穰
(原文注:史记注正义曰,《括地志》云:“穰,邓州所理县,即古穰侯国”。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楚之别 邑。秦初侵楚,封公子悝为穰侯。后属韩,秦昭王取之也。”《纲目》宛侯公子悝作魏冉,旧志:取穰下接书封魏冉为穰侯,悝□□,按郭仲产记穰之封国在先,属韩在后,秦取之,又在后,而纲目赧王二十四年大书秦君封魏冉为穰侯,公子悝为邓侯,乃韩厘王五年,秦昭襄王十六年,当以纲目为正。)
二十四年,秦左更错取轵及邓(原文注:史记注地理志,南阳有邓县,正义曰括地志云故邓城在怀州河阳县西,六国时魏邑,按二说不同,然俱未尝谓邓为韩地)封公子悝邓,魏冉陶,为诸侯。纲目亦是年书冉及悝并封而不言陶,按史记穰侯列传是年书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三十六年,秦白起伐楚,取鄢邓。(按是年秦始取邓,则左更错所取当系魏邑,正义言是也)
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秦初置南阳郡(史记注正义,今邓州地,晋书地理志亦云秦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
秦并天下仍为南阳郡(其属县无考,然邓、穰俱为秦县)。
汉因之,属荆州部,其县有邓(汉书注,故国都尉治)、穰(师古曰今邓州穰县)、涅阳(应劭曰在涅水之阳,旧志今州境东六十里)、朝阳(应劭曰在朝水之阳,旧志今州南八十里)、棘阳(应劭曰在棘水之阳,旧志在邓州境东,接新野唐县界,按古今郡县迁改不常,后人每多聚讼,惟山川足以为据,旧志山川内止有涅水,而不载朝棘,所谓白水,似即朝水,但语不分明,详见山川)、乐城(侯国,旧志今州境西南三十里,今邓州,盖兼汉六县地)。合他县,凡三十六,皆隶南阳郡。武帝时以穰之卢阳乡宛之临駣聚置冠军县,封霍去病为侯(按冠军乃析穰宛二县所置,旧志独言穰卢阳非是)。
东汉无乐城(不知省入何县),省冠军入宛县。
晋改郡为南阳国,领涅阳、冠军等十四县。
太康中,置义阳郡,领邓、穰、棘阳、朝阳等十二县。
南北朝宋复为南阳郡,领涅阳、冠军等七县,以邓穰棘阳属新野郡,以朝阳属顺阳郡,割荆州五郡为雍州,以统之,自是南北侨置,名实混淆。
魏于穰置荆州,以郡属焉。
西魏于穰置重镇备齐,以鲁阳郡领冠军,改棘阳为百宁县,亦属荆州部。
周因之。
隋文帝开皇三年,废诸郡,改荆州为邓州(邓之为州始此)。
亦改涅阳为课阳(注有课水涅水)
(隋)炀帝改州为郡,乃置司隷刺史分部,巡察于是,邓州为南阳郡,属豫州部,领县八(穰、新野、南阳、课阳、顺阳、冠军、菊潭、新城)。
唐高祖复改南阳郡为邓州。
太宗分天下为十道繋郡于州,邓州南阳郡领县六(穰、南阳、向城、湍、内乡、菊潭。贞观元年,省课阳入穰,省冠军入临湍)而统于山南。
开元二十一年,分山南为东西,隶东道。
五代梁置宣化军。
唐改威胜。
周又改为武胜。
宋初仍为邓州南阳郡武胜军节度,(按宋自诸将释兵权后,节度止虚卫耳)领县四(穰、南阳、内乡、顺阳)。
太宗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属京西南路。
钦宗靖康元年,分天下二十三路,为四道以三京及邓州为都总管府知州张叔夜总南道。
高宗绍兴十一年,割弃金,旋复之。
至孝宗隆兴二年,始没于金。
元世祖至元元年,于邓州置都督,属襄阳府。
至元八年(旧志表中误作顺帝)升申州为南阳府,以唐、邓、裕、嵩、汝五州隶焉。总属河北江南行中书省,而邓州领县三(穰县、内乡、新野)。
明邓州属河南布政司南阳府。
洪武二年省穰县。
十三年复置。
十四年复省入州,领县二(内乡、新野)。
成化八年,分内乡地置淅川,领县三(内乡、新野、淅川)。
国朝因之。
词语解释:
五等之国——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檕——ji,栓。
鄙——bi,边远的地方。
史记正义——《史记正义》是唐代张守节创作的作品。《史记正义》原为单行本,共30卷,按照条目加注释(正义)的形式进行注解。后来宋朝初年被有意拆散,附于《史记》有关正文下面,亡佚颇多,遂割裂散乱,非复旧本。
《括地志》——是唐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学专著,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主编,全书555卷,包括正文550卷、序略5卷。以州为单位,分述各县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括地志》融合了《汉书·地理志》、顾野王《舆地志》两本书的编纂技术,创立新的地理书框架。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
《南雍州记》——卷无考,晋王韶撰。又《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宋郭仲产撰《南雍州记》三卷,当为另书。该书记南雍州(侨置于襄阳,治今湖北襄阳)山川名胜,并记诸葛亮故宅,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方志。全书已佚,此次以《说郛》为底本整理。〖质量〗二三校。
《通鉴纲目》——书名,南宋朱熹撰著,五十九卷,序例一卷。熹与其门人赵师渊等,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本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编为纲目。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 《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朱熹编著的《通鉴纲目》, 自问世以后, 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相当大, 上自朝廷, 下至平民百姓, 从中都曾得到过好处。因此, 不仅原著得到广为流传, 而且还形成了一种新的史学体裁—— — 纲目体。
师古——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字师古,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的爷爷为名儒颜之推,颜师古的父亲为颜思鲁。 隋时任安养县尉。唐贞观中,与魏征等撰修《隋书》。太宗以五经传写多讹误,诏师古详加校订。学者竟就所知提出质问,他博引晋、宋旧文逐条答辩,时人叹服。迁秘书少监,校勘官藏图籍。官至秘书监、弘文馆学士。著有《汉书注》《匡谬正俗》《安兴贵家传》《大业拾遗》《正会图》《吴兴集》《庐陵集》等。
应劭——(约153~196年),字仲远,一作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司隶校尉应奉之子。应劭一生著作丰富,有驳议三十篇,又制定律令为汉之仪礼。关于礼制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汉书官礼仪故事》《律略》《春秋断狱》《状人纪》《中汉辑序》等。此外,应劭还集解《汉书》。著有兼有礼仪和历史地理学方面的《风俗通义》。
临駣聚——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北。《汉书· 地理志》: 南阳郡冠军县有 “宛之临駣聚”。
乾隆邓州志之沿革(01)
乾隆邓州志之沿革(02)
乾隆邓州志之沿革(03)
乾隆邓州志之沿革(04)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kepu/72ad77f0fceec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