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孝廉什么意思(古代孝廉是什么意思)


一、出处

“举孝廉”这个说法,猜想,大概多引自汉代桓帝、灵帝时的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二、须知

首先,必须清楚:

所谓“举孝廉”是两个词,并不是一个词;即“举”为一词,“孝廉”为一词。另,又有“举孝察廉”之说。

其次,必须清楚:

“举孝廉”从来就不是什么“官儿”。

三、简释

下面,先简单解释一下。

举,即推举、荐举。

孝廉,是选拔官吏的科目。

看清楚了,孝廉是科目,不是官职,不是所谓的“官儿”。

须知,作为选拔官吏科目的“孝廉”,一般而言,是通过推举、荐举入选的。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有“举孝廉”一说。

再细分,作为荐举科目的“孝廉”,原本也是两科,一是“孝”,一是“廉”,因为这两科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一起进行,所以,习惯上将此两科合称为“孝廉”。

四、脉络

最后,看一看“孝廉”的简要历史脉络

(一)孝廉二科

孝以孝悌为标准;廉以廉洁为标准。

原为二科。

(二)汉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其后,孝、廉多混同连称,而为一科,所举也不限于孝者和廉吏。

察举孝廉为岁举,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一至二人。

被举者大都先除授郎中。

东汉顺帝(刘保,公元126年~公元144年在位)时,左雄奏请郡国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课试,以观其能。

其后,遂为制度,为汉朝仕进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三国

三国魏文帝(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令郡国人口满十万者,举孝廉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皇初三年(公元221年),又令举孝廉不限年龄,老幼皆可。

蜀、吴亦由郡举孝廉。

(四)晋

晋沿魏制,尚书郎缺,从孝廉中补,须经策试,合格者补令、长。

东晋以来,大郡岁各举二人,郡国仍举一人。

(五)十六国

十六国、南北朝沿之,地位不及秀才、国子生。时察举权归州郡中正,依九品官人之法,所举皆世家豪族子弟,无须策试。

(六)隋

隋只有秀才之科,无孝廉之举。

(七)唐

唐初沿设。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汴、鄜诸州所举孝廉不能答太宗所问,其后遂不闻此科。

唐代宗(李豫)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礼部侍郎杨绾奏恢复之。定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周礼》、《仪礼》、《毛诗》、《尚书》、《周易》中,任通一经,问经义二十条,策三道,全通为上第,付吏部授官;经义十条通七、策通二为中第,予出身。

唐德宗李适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敕停。

八、明

至明代,为荐举之一种,亦用称乡试取中之举人。

九、清

清朝亦用作举人之别称。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kepu/663610abd3dc694c.html]
旅游路线图简单(旅游路线图简单版)
上一篇 2024-05-05
btm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