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特色饭店起名(细数哈尔滨12家有历史有故事的传奇面馆)


细数哈尔滨12家有历史有故事的传奇面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遥望燕园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哈尔滨特色饭店起名1

不论是大馆子,还是小面摊,面馆里每天都在上演那些缠绕舌尖的美味传奇。老饕们不仅追面,也追那些老面馆兴盛衰败的故事。和所有行当一样,冰城的面馆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单一到丰富的巨大变迁。

不管历经多少风雨,大大小小的面馆依然静静矗立在那里,等待着爱面客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

在哈尔滨,有一种面叫作麻辣面,它已经拥有15年的历史,品尝过她的人都赞不绝口,一吃再吃,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如今,哈尔滨的麻辣面馆已经有上百家了,麻辣面更是成为许多东北饭馆的主食。

【老麻面馆】

地址:道外区南极三道街26号(原址开原街)

特色:麻辣面、小菜

传奇故事:

原址在道外开原街的老麻面馆由一个街边的面条摊发展为现在连锁经营面店的,创始人关丽华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和艰辛创业,将一碗小小的麻辣面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近到省内的鸡西、佳木斯,远到大连、徐州和重庆,老道外的麻辣面香传遍了全国各地。

微点评:

面馆的地方不是很大,但是生意却好到不行,赶上饭口去一定是要等位置的,跟别的客人拼桌也是常事了,小菜都还有,干豆腐感觉嫩嫩的,面吗,又是豆芽,又是肉酱的,麻麻辣辣的,就这一口,真是让好多食客都赞不绝口呢。

【南七老麻辣面馆 】

地址:道外区南七道街157号

特色:麻辣面、麻辣豆芽、麻辣牛肉、酱牛肉等

电话:13946126958

传奇故事:

道外的南七道街自从1994年之后就因为有了这家老麻辣面馆而出了名。经常有打车来的,吃碗面,再打车回去,要的就是这个味。南七的麻辣面让人百吃不厌,纯手工制作的面条配以老汤,筋道中带着肉香,辣椒、麻椒可您口味随便添,嚼起来要多爽有多爽。光是吃上一碗面就能让你大呼过瘾,要是加上爽口的豆芽、喷香的酱牛肉和蹄筋,再来一瓶啤酒,或者道外常见的饮料“大白梨”,拿燕窝鱼翅也不换!

【老道外一品香】

特色:拉面、炝菜

地址:道外区富锦街199号(靠近北七)

传奇故事:

道外凡是知名的小店有一个算一个,似乎都有几十年的历史,貌不惊人的回民小吃一品香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1958年建店至今,历经了各种体制的改革,至今仍然广受食客喜爱。最初的一品香是经营糖酥麻花、糖酥烧饼和糖果子等系列食品的回民小吃,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引进的拉面、水饺等特色主食。多年以来,一品香以一碗拉面打天下,并因味美价廉、经济实惠而远近闻名。

【哈勒滨面馆】

地址:道外区丰润街150-1号

特色:牛肉面,红肠炒面

传奇故事:哈勒滨饭庄虽称饭庄,却是一家只卖面条的面馆,它创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只是一家普通的街头小面馆,2000年,现任店主从亲戚手中接手了小店,他重新装修了店堂,让小店多了许多老哈尔滨的怀旧味,而做的面条又价廉味美,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光顾。

哈勒滨饭庄的大师傅是专门从兰州聘请的做面高手,不论是汤面还是炒面,全部都是手工抻面,口感富有弹性,更筋道。哈勒滨饭庄的热汤面,汤浓味厚,汤以牛骨汤为主,熬制的时候选用老式调料,没有任何添加剂,喝一口是浓浓的牛肉香味;酱牛肉也是传统方法制作,红肠炒面是用自家灌制的哈尔滨红肠配以西红柿、大头菜、胡萝卜、圆葱、青椒,干湿适度,咸淡适口,再送上一碗浓浓的牛肉汤,香甜味美。

【新聚丰拉面馆】

地址:道外区安华街57号

特色:兰州拉面,酱牛肉

传奇故事:

很多老太平人都知道这家叫“新聚丰”的拉面馆,因为最初的位置就在太平桥原八角商店后身的一处小二楼里,所以大家都习惯称之为“八角楼拉面”。

新聚丰拉面馆开业于1990年,距今有21年历史,也算是老太平的一家老店了,期间搬迁过三次,2001年搬到现址,是一处黎华小区的门市,一层带二层共有12张桌。新聚丰虽然经营的是兰州拉面,却也是一家具有哈尔滨特色的本土风味店。

新聚丰拉面馆除了兰州拉面,只有牛筋、牛筋皮、牛腱子三种酱牛肉和一道凉菜拌干豆腐丝。兰州拉面分宽、细、中、三棱、毛细等十多种,由专业的拉面师傅制作,每天要用10几袋面粉。煮面的是实实在在的牛肉骨汤,前一天下午开始煮牛肉,不用高压锅,用不锈钢大桶慢火来煮,然后再加牛骨和料包制成煮面的汤底。兰州拉面的特点是“汤清”,这点新聚丰做的不错。而吊好汤的牛肉则再加料包酱成酱牛肉。

新聚丰拉面馆每天只营业到下午两点,因为每天准备的肉汤和牛肉都是固定的。很多老顾客习惯早上或中午到新聚丰吃碗拉面和一小碟酱牛肉,味道好又经济,这就是民间美食的本质。

【炉具胡同里的二姐手擀麻辣面】

地址:南岗区炉具胡同10号

与上述几家哈尔滨麻辣面的名店相比,炉具胡同的“二姐手擀麻辣面”可能要小众一些,但喜欢吃他家面的人却也大有人在,身处小街上,老楼中,狭小的店堂里各色人并头一桌,大家来此只为了吃这一碗面,大快朵颐后又分道扬镳。

店主二姐,大名张希凤,今年45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在国营顾乡饭店做过服务员,下岗后为了生活,开起了小吃店,最早是在1995年红霞街开包子铺,1998年在和兴十一道街开始卖麻辣面,当时没有招牌,生意也一般,可以说二姐这两次开店都不是成功的。2000年搬到炉具胡同现址,以自己在家里的排行取了店名,而她也深入反思了自己开店的经历,没有特色,没有绝活是站不住的。经过这番思量和后续行动后,于是就有了大受欢迎的二姐手擀麻辣面,怎么做成功的,其中艰辛也只有二姐自知了。

二姐的店是纯粹的面馆,只有三种面,一碟肉酱、一碟萝卜咸菜,连哈尔滨麻辣面馆必备佐面凉菜——麻辣豆芽也没有。三种面除了酱料不同、吃法不同,面条都是二姐手擀的手擀面,很筋道,肉酱也是自己调配炒制的,麻辣面7元/大碗,6元/小碗;肉拌面是干拌面,7元/大碗,6元/小碗;炸酱面是哈尔滨家常味的,鸡蛋酱配黄瓜丝,7元/大碗,6元/小碗;肉馅3元/碟,很多食客麻辣面里的吃不够,都要另加一碟。咸菜是腌萝卜,0.5元/碟,每人必点。

【迎乐园老面馆】

地址:南岗区果戈里大街264号

电话:13069884884

果戈里大街是哈尔滨的一条老街,街上正对儿童公园的迎乐园是老街上的老店了,也是哈尔滨土生土长的的本土面馆。老店主高秀民大娘现今已是85岁的老人了,只要身体允许还坚持来店里转转,临近中午时食客们还能见到这位精神头不错的老太太。25年前她带着女儿马佰琴等几个子女,在儿童公园对面的一间小门市里开起小面馆,起名迎乐园,是因为对面就是儿童公园,欢迎快乐的小朋友,也欢迎快乐的人们到高家的小园子里来吃面。第二代马佰琴如今也已60岁,她跟随母亲创业,是迎乐园的实际经营者,今年又在建设街开了家分店,由马佰琴儿子打理,算是第三代了。

迎乐园最初只有兰州拉面一种,如今已增加有打卤面、热汤面、拌面、炒面等二十多种,但面条一直不变,各种面里用的都是兰州师傅现点现做的拉面,开面馆至今已经不知道换了多少位兰州拉面师傅了。这也是迎乐园虽然品种多了,但招牌上依然是拉面馆的原因。迎乐园的汤面汤底是在开店时兰州拉面师傅带来配料基础上,高家母女自己琢磨改良的,增加了数味药料,而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汤底。

迎乐园除了传统的兰州拉面外,最受欢迎也最具哈尔滨本土味道的就是打卤面。迎乐园在九十年代中期增加打卤面,卤子有茄子、豆角、尖椒肉等,每天早上最好,配上劲道的面条,美味又实惠,虽家常却是平民的美食。2009年受赵本山小品的启发又增加了苏格兰打卤面,卤子里有肉片、鸡蛋、木耳的,红卤卤的很是诱人。

迎乐园虽然以面为主,但是凉拌菜也很丰富,最多的时候有30多种,每样装在小盘里,都放在整洁干净的凉菜档里任食客自选,肉食10元、素菜6元。其中老汤豆腐、豆腐干、油焖茄条、油焖尖椒老四样最有名,是迎乐园当家凉菜。

【黄师傅牛肉拉面】

地址:南岗区南通大街233号

特色:金牌牛肉面,香菇鸡汤面

牛肉拉面是兰州最为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是回族一代宗师马保子根据西域面点“拉条子”的特点,以永登县面粉、皋兰县的蓬灰、甘南高原的牦牛肉、甘谷县的线辣椒、金城特有的白萝卜、香菜、鲜葱、蒜苗等制作出的牛肉面。

秉承传统,1982年第一家黄师傅牛肉拉面在兰州诞生,2011年来到了哈尔滨,并根据东北人口味专门设计了金牌牛肉面、香菇鸡汤面等。一碗热面,汤汁清新,肉质醇厚,面条筋道,值得细细咀嚼的除了味道,还有原汁原味的西北风情。

【老厨家道台食府】

地址:道里区友谊路318号

特色:光复炒面

光复饭店开业于1946年,是哈尔滨光复后开业的著名大饭店之一。

光复炒面是光复饭店的特色主食,手擀面经过特殊加工,口感筋道,加三丝或三鲜热炒,三丝即肉丝、豆芽、时令青菜,三鲜为鱿鱼、海参、虾仁,炒面油润不粘连,美味可口。此面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已断档五十年,近日,老厨家按史料记载,将光复炒面按原味于今年“二伏”再现,对于老哈尔滨人来说,一定可以通过这炒面感受曾经的光阴岁月。

【阿礼山牛肉面】

地址:道里区安隆街106号卓展购物中心6楼

特色:来自台湾的顶级牛肉面

阿礼山牛肉只选用育肥满6个月且牛龄在2岁以上的黄牛,取其非常珍贵的牛腱、牛筋等作为主要食材。正宗原汤,台湾远渡而来,汤头由碎牛肉和牛骨经过24小时熬煮并加入多种蔬果,汤浓味美,补而不燥,健康养生。面条精选优质小麦取麦心部分制成面心粉,无任何添加剂,加上台湾独特配方,其面体粗而柔软,外观晶莹、洁白。

【味到西安】

地址:道里区埃德蒙顿路凯德广场负一层

特色:岐山臊子面、油泼扯面

没有去过西安,但我们不可以错过岐山臊子面、油泼扯面这些西安的美食,味到西安的传奇就在于,它能让冰城人在自己的家乡就品尝到正宗的西安美食。而且你完全可以不用担心这些美食的味道不如在山西本土的正宗,因为味到西安的全部食材都来源于西安,由原产地空运至哈尔滨,保真,保鲜,保健康,也保证了岐山臊子面、油泼扯面口味的正宗。

【胖大嫂手擀麻辣面】

地址:南岗区松花江街

特色:麻辣面、香辣茄子

位于松花江街上的这家不起眼的小面馆,从规模上看,你很难相信它在全省已经有了134家加盟店,其中哈尔滨就有60多家,这里是总店。尽管哈尔滨麻辣面口味众多,但“胖大嫂”却自成一派,差别主要在汤底上,别家是清汤,他家则借鉴了四川麻辣面的特点,汤本身就是辣汤。

“胖大嫂”现在有十种面,小菜有麻辣豆芽和香辣茄子两种。

————关于我们————

哈尔滨吃货侃美食是哈尔滨美食点评、发现、分享的草根自媒体,是聚合冰城美味的美食平台。搜“kanmeishi”关注同名微信,吃遍哈市美味。

哈尔滨特色饭店起名2

哈尔滨从不缺少美食,说起来正宗又可口的美食只能数哈尔滨老字号了,因为口味儿正,收获了好几代人的心。这些老味道里包含了太多的旧时回忆,下面就带大家一起细数一下哈尔滨这些老字号饭店!

张飞扒肉

在哈尔滨,如今提起“开奔驰,吃小吃”,老食客无人不知这就是指“张飞扒肉”,其毫不起眼的门脸前,奔驰、宝马车常常塞满陋巷。这是哈尔滨道外小吃的魅力所在,也是“张飞扒肉”三十年深厚功力的极致展现。几乎所有人都会用肥而不腻来形容地道的扒肉,张飞扒肉的每块肉都是用精选后加上独门秘方用慢火炖上五六个小时,入口即化,这可是历经几十年才磨炼出来的真功夫。

双城洪兴杀猪菜

这是哈尔滨最出名的一家杀猪菜,在哈尔滨双城区。很多的哈尔滨人去双城的时候都有很多的人专门去买这里的杀猪菜,非常的出名。《风味人间》里面介绍过杀猪菜,而这里就是哈尔滨最好的杀猪菜。

尹胖子油炸糕

这家油炸糕是一个清真小摊,而这个大爷就姓尹,故如此起名,听起来有点搞笑。但是这家老字号的味道一点都不搞笑,哈尔滨人几乎都知道他,而在询问的时候,大爷自己也说,自己一天卖能卖2000多个左右,而不好的时候也差不多有1000多个,虽然是减半的,但是收入也不低,而每天排队购买的人更是非常多!

他们家的油炸糕金黄酥脆,内里黏黏的,非常有食欲,可以说是“糕中之王”,很多人管尹大爷也叫作是冰城糕王,一吃就是几十年,年如一日的火爆,好吃才是硬道理!

老字号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说是美食文化的代表也毫不为过。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缘故,老字号才会成为大家心中的“白月光”!

哈尔滨特色饭店起名3

刘纯


自从有姓傅的兄弟在哈尔滨的老区里开了一家名为“傅家店”的大车店以及洋人建了一条铁路(中国人都住在铁路“外手”)以后,民间便由此有了道外之说。过往商客看好了这里的风水,纷纷开店设厂。在这些老字号里,有太多的故事令人为之感叹和难忘……

最早的饮食业店铺是天津北塘人张仁于1902开设的张包铺;到上世纪50年代,有天津“狗不理”包子、李连贵熏肉大饼、宝盛东圆笼蒸饺、范记永三鲜水饺、老边饺子和回民饭店“回头香” 、 三友照相馆等多家有特色的名吃、名店落户道外。

据道外区史料记载,哈市最早的商业街是道外区延爽街,形成于1870年,当时道外区的商业店铺涉及行业之多、经营品种之全,在哈市独树一帜。其中著名的民族实业家伍百祥成立的同记商场可以说是民族商业的骄傲,被称为“哈埠商魂”。久负盛名的亨得利钟表行、正阳楼等名店,至今仍家喻户晓。

在哈尔滨历史上云集了众多老商号,道外区也是哈尔滨商业的发源地。有中式风味肉制品厂——正阳楼,永年牌风味食品——“小人酥”,久吃不腻的范记永——三鲜水饺,影响最深的理发馆——一顺记,风行一时的丝绸商号——仁和永,令哈尔滨人骄傲的第一酒厂——哈啤,清嘉庆年间的酿贩烧酒——田家烧锅,专营天津包子的——张包铺,1911年始建的糕点厂——老鼎丰,以及永发合、桂花斋、宝盛东、永升魁、天增兴、春发祥、永安号、魁元阁、天丰涌、合发祥、双合盛、王麻子、岳阳楼等等。

老鼎丰


说起老鼎丰,还有个美妙的传说呢。早在二百年前,乾隆皇帝二下江南,在古城绍兴巡访时,品尝一家果匠铺的点心,觉得风味独特,欣悦提起御笔,钦赐“老鼎丰”三个大字。意思是,锅里总是有许多好吃的。自那以后,老鼎丰点心便成了贡品,并以南味正宗名点传遍大江南北。从此,老鼎丰字号的果匠铺如雨后春笋,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现在的哈尔滨老鼎丰,是1911年开业的,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是看哈市最早的糕点坊之一,位于哈尔滨道外正阳三道街(今靖宇大街),店址一直没有变迁。当时称“老鼎丰南味货栈”,一面卖南味干鲜食品,一面自制自销南味点心,可谓生意兴隆,财源茂盛。那时,老鼎丰就是前店后厂,条件很落后,全靠手工操作。一个烤炉,两个炉盘,烧木炭,每盘一次只能烤三斤多,烤椒盐饼干三两多,数量虽少,制作精细。加工的蛋糕、长白糕、蒸糕松软,用手掰开呈细蜂窝状,饼干薄如纸,一碰就酥,一入口就化。加工这样的糕点,功夫在调料。做“三糕”用的鸡蛋,不是搅动,而是用扫帚抽打均匀,进店学徒往往就从打鸡蛋开始,闯过这一关是很不容易的,不但要站得住脚,还必须流汗出力,工人们几乎要累得“筋折骨断”。

后来,东北沦陷,民族危亡,加之伪满当局限制民族工业发展,致使老鼎丰倒闭。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公私合营,老鼎丰的规模扩大了,一度与新东、红顺隆、德明祥、德梅香四家糕点厂合并。老鼎丰回到人民手里,糕点深受百姓的喜爱,企业也创下了国有商业从未亏损的“奇迹”。


三盛炉


康业福1882年出生在素有铁匠之乡的山东省章丘县康家庄。康家几代人都是铁匠,家境贫寒,靠行炉打铁谋生。康业福8岁丧父,12岁就挑起小扁担跟随叔父康延发走街串巷,拉风匣学打铁。16岁那年叔父故去,本庄的堂族爷爷康守金收留康业福做了徒弟,领着他去山西省介休县赶集市打制菜刀、铡刀和各种刃器。1922年,康业福带着300块现大洋来到了哈尔滨,找到同乡知己王纯道、康业修,三人一商量决定合伙开一间铁匠铺,打制菜刀和各种刃具,并在道外太古南十五道街359号租了三间门市房做营业地址。三人为了生意兴隆,决定取字号为“三盛炉”。

“三盛炉”开业后,就把打制饭馆墩上、肉床子、皮毛匠等用的刀作为主要产品。康业福在制作生产中,首先在钢材上认真挑选,刀刃选用了当时英国产的“双鹿牌”竹节钢,用料也比一般铁匠炉重量大。一般铁匠炉只用7钱重,而“三盛炉”的刀用钢1两半。

康业福从“三盛炉”创业的第一天起,就和伙计们共同立下了一条规矩,凡是卖出去的刀要保换保修,让顾客满意。刀刃退火、卷刃免费修理,发现重皮、断刃的以旧换新。由于康业福的苦心经营和伙计们的通力合作,“三盛炉”菜刀创出了牌子,在本埠和外地用户中赢得了信誉,成为哈尔滨市最早的名牌产品。各地用户慕名而来,登门订货,产品供不应求。

在社会主义合作化浪潮中,1956年,康业福带着工人和店铺一起加入了家用金属生产合作社。1958年,又吸收了一些制作刀、剪得零散个体户合并为道外区松滨工具厂。1964年更名为前进刀勺厂,后又更名为哈尔滨刀剪总厂。为了保证“三盛炉”菜刀的质量,工厂一直选用进口的好钢打刀。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供给刃具专用优质钢,确保产品质量不下降。但在大跃进的年代里,由于片面强调产值翻番,只干产值大的产品,“三盛炉”菜刀在市场上不见了。康业福也被下放到车间劳动。


老仁义


老仁义馆的创业人是佟玉新,河北省间县人,回族。1912年在道外俗称“八杂市”的南六道街东侧的西顺街105号,买了四间房子,开了一个专卖牛肉蒸饺的回民饺子馆。佟家的回民饺子馆在开业的时候没有字号,只是挂一个蓝幌,标明是清真。有一天,一位老者登门吃饭,认为佟玉新做买卖讲公道,讲仁义,饭后提笔写了“仁义馆”三个字,并说:“你的饭馆没有名号,就叫‘仁义馆’吧!”。从此佟家的回民饺子馆就叫仁义馆了。

佟玉新购买的肉一定要选四至六岁口的小乳牛肉。而且,选购的部位也有严格的要求,只要肋条、上脑、腰窝、尾根和前去一刀的脖头。哈巴拉、紫盖、腱子和牛油坚决不要。

包饺子的面粉只买“双合盛”的砂子面粉或成泰义的特殊砂子面。这两种面粉成色好,白而透明,筋力大。包饺子用的菜,全部购买道外太古六道街张桂林的优质山东白菜,这种菜质软而甜。调料用的香油,指定购买小磨香油,而且要当天磨出来的,隔天的油坚决不要,每天十斤。酱油用的是同兴南酱园专为老仁义馆特制的,味美、色正。

老仁义馆为了保持信誉,保证风味独特、货真价实,每天进料都有一定的限量。卖光后,就落幌闭店,从不延长营业时间。老仁义馆有一套经营口诀:“标准选料、过日扔掉;定额进肉、卖光拉倒;今日肉次、闭店停灶;优质保量、供好主道。”

佟玉新亲自检查每道工序,凡是不合格的都要重做。他要求煞过的白菜能捏成团,放在掌心用力一吹,菜团能马上散开,才算合乎要求达到标准。有一次,佟玉新的侄儿佟书琴把没有煞好的白菜和到肉馅里去了。佟玉新发现了,非常恼火,当即把和好的饺子馅全部倒掉了。他一边重新和馅,一边对大伙说:“不能靠哄弄人发家,你哄弄人,人家就要哄弄你。做买卖就要货真价实,风味要保,信誉要守。


范记独一处(范记永)


范记独一处的创始人叫范先庚,是辽宁省人,人称“老范头”。他是随着大批闯关东的人一起来到傅家店的。为了谋生,范先庚就拿出了自己包饺子的本事,先是找到了傅家店当时最热闹的裤裆街(天一街)一带,在街的东头,自己搭了一个几平方米的小泥棚子,在棚子里包饺子,在街边上煮饺子、卖饺子。老范头的三鲜水饺,味道鲜美,货真价实,一开始就得到顾客的赞赏,很快就小有名气,老范头也获利颇丰。两年后,老范头在裤裆街的北头选了一个好的地址,盖了一幢二层的小灰楼,起名“范记独一处”饺子馆,作为饭店的新址。

老范头经营管理的妙诀是:浪费少,质量高;人员少,效率高。他要求店伙计进店后,就得严守自己的岗位,一个劲地干活,偶而有闲,也不许离开岗位或做其他的事情,连戏院送来的戏报也不许看。若有违反,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辞退。店伙计的伙食很好,店里卖三鲜水饺就吃三鲜水饺。1932年,范记独一处面案伙计每月工资为八元钱,每天可得小费七角至一元,小费的收入比工资高得多,因此,店伙计怕被辞退都拼命地干活,不敢偷懒。

老范头没有儿子,有个叫王风魁的山东人在范记独一处当跑堂,为人精明强干,颇得老范头的喜欢和信任。1940年春,老范头出资买下了道外北二道街11号(张包铺胡同东头路南)一处平房,让自己的一个亲属和王风魁共同开了一个饺子馆,起名叫“范记永”。“范记”后面加一个“永”字,是取其永远继承“范记独一处”之意。老范头把全部技艺传给了王风魁。从此,范记永成为范记独一处的一个分号。王风魁成为范先庚惟一的三鲜水饺工艺的继承人。

1956年公私合营后,范记永三鲜饺子馆也曾红火过一阵子,有不少外地客人远道慕名而来,品尝过后,都赞不绝口。有的在寒冬腊月特地到范记永预定几斤冻饺子带回家乡去,范记永的影响不断扩大。但后来,由于范记永几经分合、改组,变动很大,又因原料不易配套,工艺又跟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保持该店的三鲜水饺的传统风味。更令人遗憾的是,后来的范记永竟变成了平民浴池。


同记


提起道外区的“老字号”没有不知道同记商场的。在道外区靖宇四道街的这家大型百货商场,曾是道外区商业圈中的“老大”,它以特有的经营方式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它也曾与南岗秋林、道里哈一百等大型商场竞相媲美。人们到道外购物,大多是奔同记而来,同记不仅以商品齐全著称,而且管理严格,服务热情,童叟无欺。老同记的铺面颇有特点,剧院式的二层大厅,让您不管在哪个方位都能把整个商场一览无余,上到二楼,您如果感觉累了,在四圈走廊上每隔不远就有排椅供您休息。在南侧楼梯口处,两侧各放着一面哈哈镜,一侧的镜子会让您变得瘦长,一侧的镜子会让您变得矮胖,看见镜中自己的样子,您准会捧腹大笑,无意间消除了购物中的疲劳。

1983年,老同记商场被夷为平地,在原址重新翻建,新同记楼高三层,营业面积3700平方米,比翻建前扩大一倍,并设有滚梯,于1984年5月10日投入使用。当时它与南岗秋林、道里哈一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1987年同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并对商场进行了二次改造,营业面积又增加了2000平方米。至此,同记商场走向了辉煌。1992年销售额达到了760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

1993年至1995年,同记又着手建设第三期改造工程。此次改造,由于全部使用银行贷款,共计1.2亿元。从此,同记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并开始走下坡路。此后,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国泰证券先后与同记商谈合作事宜,均告失败。1997年至1999年,珠海拱宾集团、正大集团先后对同记进行投资控股,停业进行机制调整等措施,也未奏效,先后停止了控股关系。1999年中央红集团与同记签订了10年租赁合同,同记将一至六层8000平方米的卖场委托给中央红经营。到了2000年9月,因巨额债务无法偿还,同记被最大的债权人——中国信达资产经营公司告上法庭,同记部分楼层被以资抵债,归了信达资产经营公司,从此,同记失去了以往的辉煌。


亨得利


在道外区的民族工商企业中,佼佼者当属那些信誉卓著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既能博采众长,又能独树一帜,是工商企业中的精华。

哈尔滨亨得利建店时,正是钟表行业大发展之际,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亨得利在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有它的经营之道。亨得利建店伊始,就注意与国内外厂商保持密切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商品信息灵通,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以花样品种制胜,而且可以直接进货,减少周转环节的差额费用,进而降低销售价,价格比其他商店便宜,具有竞争力。当时,瑞士的“西马”手表、日本的“马球”、“爱”字挂钟,都是直接从厂家进货。

亨得利一直坚持经营高、中档名牌钟表眼镜,久盛不衰,很重要的一条是注意质量,以质取胜。他们对进货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测,不合格一律退回,出售的商品也精心制作、校对,认为绝对没问题才摆上柜台。为了让顾客放心,他们与生产厂家订有合同,在商品商标下面刻上“亨得利”三个小字。保修期间,见商标下的字,即予修理。当时,哈尔滨各界人士多有以购有“亨得利”钟表眼镜而炫耀亲朋。

亨得利视顾客为“上帝”,所以店内对店员们要求非常严格。顾客进店要先让座,后倒茶。顾客挑选货物,要百问不烦,百拿不厌。每个店员都要掌握商品知识,主动向顾客介绍商品性能、使用方法,对顾客提问要对答如流。还要根据顾客的年龄、职业帮助挑选中意的商品。凡到亨得利买眼镜成交后,赠送眼镜盒一个,小绒布一块。盒内的说明书除印有商品知识,还印有亨得利地址和电话号码,既方便了顾客,又宣传了自己。亨得利把成交次数和金额作为衡量一个店员业务水平的标准。所录用的店员,要求相貌端正,口齿伶俐,诚实可靠,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进入亨得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钟表眼镜行业迅速发展,仅亨得利周围就有十几家钟表眼镜商店,但亨得利的买卖越做越活,你无我有,你有我新,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同行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世一堂


如果提起药店来,年纪稍长的人首先会想到“世一堂”,会想起世一堂20年代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大奖的高级滋补良药“鹿角胶”,也能想起世一堂几分钱一副的“救苦丹”。世一堂不仅国内闻名,而且也在旅华的30几个国家的侨民中赢得信誉,久享“里有同仁堂,外有世一堂”的盛名。或许有人还记得世一堂老掌柜常念叨的话:“有钱的人吃贵药,没钱的人吃贱药,同样能治病”。这句话实际是世一堂药店济世救民的经营宗旨。

世一堂配制的中成药,质量高、疗效快的重要原因是选料精良,配制精细,一丝不苟。他们的药材原料除吉林老号拨来的外,主要还是派人去全国各地采购。采购人员均为有专长的业务人才,不失时机地采购上等药材,保证了配制药品的质量。世一堂对药材管理储存都有专人负责,近千种药材都存放得井井有条,没有丝毫差错。经过鉴别后的药材,分类储存在缸、罐、磁瓶、铁桶中加封备用。配制药品的制度也很严格,工艺要求极为精细。许多草药要一根根、一颗颗进行挑选,还要蒸、炒、炙、煅,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

配方精确、配料精制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如治疗半身不遂的“回天再造丸”,必须使用真正的老山参、鹿茸、麝香、白花蛇和沉香、琥珀等五十余种群药,按比例投放。投料、粉碎、合丸、密封、包装五道工序都有操作规程,并有专人负责,而且道道工序都要登记,责任者要画押。合丸的蜜,必须困一年以上才能用。挂蜡时,要求挂13层。合格的药丸正中打上“寿”字,四面打上“回天再造丸”,另一面打上“世一堂”印记。所以药丸存放十几年药味不变,疗效不变。有位老人在哈尔滨发大水那年(1932年)买了两丸回天再造丸,当时没用,放在箱子里,到哈尔滨光复那年(1945年)拿出来切开一看,气味芬芳,一点儿没变质。

老字号品牌深深根植于百姓心中。老字号凝聚了民族工商业的精华。老字号很讲商德,价格实实在在,品质细致优良,从不搞虚假打折,讲究的就是信誉第一。所有老字号都是以上乘的品质赢得顾客也赢得了生意。对于老字号,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挖掘、传承、创新和振兴。百年来,哈尔滨众多老字号也同哈尔滨一起历尽了兴衰荣辱。老字号品牌历数百年历史沧桑,荟萃了中华文化之精华,老字号的每一个品牌都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每一个企业都记载着前辈人的勤奋智慧和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今天的经营者应多多学习老字号的经商精神,让企业闪现出璀璨的光芒,照亮美好的生活。

(特别鸣谢:张滨亭 黄耀春 闫嘉树 姬兴昌)

作者简介


刘纯,六合斋主,笔名斯屯,汉族,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学,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工业设计师、摄影家、美术家、研究员、主任编辑、创新导师。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kepu/4b2208dbfcc0a4a0.html]
数字301是代表什么含义(数字301是代表什么含义的意思)
上一篇 2024-05-04
今天安床好不好老黄历(万年历安床吉日查询)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