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会是一家全球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它的使命是在任何人类遭遇苦难与危险时提供支持和帮助。其创始者杜尚先生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这种精神包含了大爱、互助和奉献,旨在通过各种慈善活动、捐款救助等方式,达到人们互相扶持、宽容理解和相互尊重的目的。在红十字会的帮助下,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关爱。
赣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 梁铁民
红十字精神主要是指红十字人道主义价值观、七项基本原则和“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其中“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是红十字文化的核心。
中国文化根本精神,在观念与价值层面是指儒家“仁爱忠恕”、墨家“兼爱非攻”、道家“道法自然”、佛家“慈悲为怀”、理学家“中庸”等理念,传承到现在归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理念和价值观无不蕴含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
红十字精神和中国文化根本精神,从本质上来说两者都是“向上向善的力量”。红十字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一、红十字精神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共性与个性
在价值取向层面都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人道是红十字精神的基石、是七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红十字文化的精髓。红十字运动在我国已有110多年的历史,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主要职责是以“三救三献一动员”为核心业务,改善最易受损人群境况,其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人”。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的精神,人的生命和生存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
在道德层面都有“博爱奉献”的传统。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兼爱”、佛家“普度众生”是中国传统文化“博爱”思想最生动的体现,也是中国能产生“互助互爱”传统美德的思想土壤。 “博爱”精神也是西方道德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红十字运动的发起就是以不因各国政见影响而有所歧视、仅根据需要努力减轻人们的疾苦、优先救济最困难最紧迫的人为目的,体现了大爱无疆的胸怀,是西方“博爱”精神的生动体现。由此可见,红十字精神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都有深厚的道德基础作为保障。
在个性表现方面,两者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有所不同。纵观古今,中国文化根本精神传播主体是官方,以官方提倡、政府推动为主,民间力量宣传作为辅助。而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争,不受各国政见影响,所以大多数国家的政府职能部门不直接参与红十字精神传播,平时仅作为民间外交的一种手段,以民间推动为主。在传播方式上,中国文化几千年文明,其精神已深深根植于国人心中,而红十字运动起源于西方,多数时候依靠工作者和志愿者通过公益行动或者活动来推动传播,没有全面融入中国文化进入到中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
二、红十字精神应当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高度融合
红十字精神的人道价值观,尊重人的生命、维护人的尊严,是一种超越民族、种族、国界、信仰,能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内涵在于“以人文本”的“人道”,红十字精神与中国文化最根本的“以人为本”精神高度融合,不仅有利于红十字精神在中国传播,形成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还可以用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来丰富和发展红十字精神,推动世界各国的红十字运动,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大局。
将中国文化根本精神,尤其是与红十字精神共通的精神理念借助红十字运动的民间力量,弱化政治宣传因素,减少各国直接 *** ,传播到西方国家普通民众中,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使欧美国家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因此两者的融合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红十字精神维系着西方社会的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群体存在及发展所必须的个人责任和义务感提供了道德保障;中国文化根本精神,除了与红十字精神共通的仁爱互助精神特质外,还倡导和谐、谦让,对西方的竞争文化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和丰富。红十字精神和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相互融合,有利于形成更加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格局,能更好地协调各国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三、红十字精神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融合的现状分析
*** 总书记在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指出:“红十字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我国红十字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支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红十字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热情帮助解决红十字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深刻系统阐述了红十字会的特殊性质、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红十字会组织架构中,各级党委政府都是同级的副职领导兼任所辖区内的红十字会会长,充分体现了官方各级对红十字事业的强有力支撑。
但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红十字精神在我国传播还不够广泛和深入,阻碍了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有效融合。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公信力不强。前些年的几起负面舆情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对红十字精神的认同度。二是传播力度不够。对红十字精神的传播重视还不够,政府力量介入较少,缺乏系统的宣传和推广。三是基层宣传能力薄弱。全国基层红十字会普遍存在人员少、工作经费不足,在红十字精神宣传方面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红十字精神传播的组织、策划和运作能力。四是宣传阵地建设滞后。红十字基层组织和工作阵地建设较弱,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齐全,红十字元素在公共场所未得到较好的体现。另外,全国有各类博物馆近4000座,唯独没有红十字历史文化展览馆,这与中国红十字会较为悠久的历史极不相称。
四、红十字精神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融合推进的路径探索
着力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要善于借势而为,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将红十字会纳入当地文明委成员单位,将红十字事业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体系,从制度层面为红十字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更有作为提供保障。要在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等活动中,积极主动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要在推进乡村振兴、培育乡风文明等工作中,将红十字精神与中华民族“孝老爱亲”、“邻里守望”等传统美德有力结合起来;要在开展红十字公益活动中,充分发挥红十字会的独特作用,使红十字文化理念随之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着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融合。要充分运用红十字会工作平台,紧密结合红十字青少年的特点,把体现“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各项活动融入培育核心价值观之中,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尊崇和践行真善美,反对和 *** 假丑恶。要协同教育部门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把红十字知识编入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切实抓出成效。要通过大力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引导更多的志愿者、爱心企业和个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救三献一动员”核心业务为载体,大力宣传红十字事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先进人物,传播社会正能量;充分展示我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奏响时代强音,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着力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相融合。发展中国红十字文化既要与国际接轨,拥抱世界,又要坚守中国文化立场,才能更好地突出大众性,走入中国寻常百姓家。红十字文化发展要融入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对内强化红十字助学、助医、助困等公益文化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力度,推进更多红十字文化项目建设;对外则要吸收和融入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升华成有中国特色的红十字文化,借助红十字民间交往的国际平台,让我国红十字文化活动走出国门对外交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中国形象。
着力强化红十字精神的传播。加强红十字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在红十字博爱家园、社区、学校、服务站等场所设置有红十字文化元素的标识牌;在科技馆内设立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体验馆;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及时推送红十字工作动态。加强红十字理论研究,挖掘红十字历史渊源,收集历史资料和文物,讲好红十字故事。加强志愿服务队建设,建立和完善按专业、分领域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好志愿服务活动,做优志愿服务项目,培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
着力提高红十字会公信力。以红十字会改革为契机,抓好队伍建设,充实工作力量,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努力建设一支团结、精干、敬业、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尽快形成自律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逐步推行理事会决策、执委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公开、捐赠款物使用追踪及反馈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红十字会信息公开标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以健全的制度、规范透明的操作,树立红十字品牌,提高红十字会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kepu/480bdea895cd92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