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身份证并不是全国各地都一样
这是我的身份证,和大多数朋友的都差不多,而这是蒙古族的身份证,除了有汉字之外还有回鹘式蒙文,
朝鲜族的有谚文,
广西壮族的有壮文,
还有这个粉丝曾经发给我的身份证,头一回看到还以为是甲骨文
后来才知道这是位彝族老铁。
这样的细节别说是很多中原地区的网友没有发现,就连不少生活在自治区的小伙伴也误判了很多年,和一个广西的朋友聊天,他说一直以为身份证上汉字旁边的标注是大写的汉语拼音,没想到居然是壮文,果然自治区的称谓不只是喊喊而已,但平时的生活中完全感受不到各民族的差异,很自然的融为一体,有的只是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不知道其他自治区的朋友是否也是一样的感受?
我国身份证上这种民汉双语的特色,其实是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一章·第四条·第二款项:
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对于需要汉字登记的内容,可以同时使用民族文字或者当地通用文字,在我国的二代身份证中就有壮文、维文、彝文、藏文、蒙文、朝鲜文六种民族文字与汉文字并列的双文版皮肤。
这里有一个地方还特别容易混淆,那就是身份证的不同民族版本,是分地区的而并非是分民族的,也就是说,即便是生活在自治区的汉族朋友,身份证上的共有资料部分也会有民族文字,而不同的是,区内的少数民族居民可以在本人资料之后再附加上民族文字。
以上这些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关于中国崛起的一个独特见解。
而这一点,则被身份证上这个小小的细节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强大的包容性和细致入微的人文尊重。
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物件,大伙对它的了解却似乎少的可怜,甚至有段时间连区分正反面都成了一个能上热搜的事件。
我们最熟悉的东西,却往往是最不了解的。
这个不仅深刻反映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还隐含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小卡片,堪称信息密度爆炸,实在不该被无情忽视,今天我们就来将身份证里所包含的信息降维展开,看看都能读到些什么?
首先,身份证是如何体现经济发展模式的?
这个问题直达要害,直接指向了身份证存在的意义。其实和我们今天所谓的“常识”刚好相反,身份证并不是这个社会的必需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84年,中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身份证,那时候出门办事结婚上学用的是户口本、工作证和介绍信。
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由当时我国的计划经济模式决定,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民都是生活在一个大的系统里,经济活动和社会流动都比较固定,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集体和单位里,而这个社会单位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镇的其信用都是由国家来支撑,根本不存在皮包公司这样的说法,外出住宿用介绍信,领取汇款用介绍信,就连坐火车也有介绍信,所以虽然使用起来麻烦点,但也依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有的人从出生到老去生活半径都在一个厂子里,能出几趟门啊。
直到改革开放的浪潮改变了中国经济的模式,社会各个元素流通愈加活跃,人口流动也变得频繁,而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个人信用制度是无法依靠介绍信和户口本来建立的,此时经济的发展急需一个统一的具备法律效力的证件来作为公民身份的载体,1984年4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
从此中国人才正式迎来了身份证的时代,它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改变。
第一代居民身份证为聚酯薄膜塑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纯手工填写,虽然相比介绍信模式进步了不少,但工艺繁琐防伪度低,信息录入方式落后极易造成错字别字的现象,于是公安部又开始了第二代身份证的论证和研制工作。
如果说第一代身份证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那么第二代身份证则隐含着这个东方文明社会组织结构的终极密码。
公民身份号码作为中华大地上最著名的加密编码,其排列组合之精巧,简直可以说是集社会、军事、人文、地理等信息于一身的高维折叠术。
如果你十分了解如何去解码这些信息,那么除了大多数人都能看到的生日和性别之外,你还可以读到更多。
首先科普一个特别容易混淆的点,“身份证号”这个叫法本身是错误的,应该读作“公民身份号码”,因为它并非是身份证卡片的流水码,而是自从你一出生便如影随形的公民身份码。
就这么个小小的卡片,我们几乎天天都见,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可不仅很多人弄不清楚它的正反面,甚至连名字都一直读错。
18位的公民身份号码出现的相对较晚,在1999年才正式替代了之前的15位社会保障码,不仅位数变长了,连名字都变了。
号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和校验码。
前六位是地址码大家都知道,可很多人除了记住自己家乡的编号外,并没有意识到这六位数字的重量,这里我们仅以前两位的省份码为例,做一个信息密度的降维展开。
省份码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元仔身份证的前两位是61,这里面的第一个数字是过去的大区代码,指代新中国成立后划分的六大军区,从一到六分别应对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
耕战立国从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每个人公民身份号码的第一位可以说就是军事代码。
1950年2月,著名的六大军区体制正式成型,而这个划分模式也与当时的六大行政区高度吻合。
建国初期的大区制度影响深远,虽然后来经过多次调整,但直到今天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留下的影子,比如天气预报中主持人也大多采用华北、华南、西北这样地理大框架的称呼来播报,而很少直接说某某省如何,很多公司的全国销售布局也像战区一样进行市场划分。
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这种通过真刀真枪得出的宝贵理论才是真的香。
公民身份号码第二位包含了地理和行政的双重Buff,大体按照地理上距离首都北京的远近排序,行政上按照先直辖市、再省、最后自治区进行排序。
通过这开头这两个数就不仅能够瞬间知道属于哪个大区,还能大体感知出他距离京城的远近,将一个幅员辽阔构成复杂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数码简化,还能直观的读出内容来,这两个数字就很不一般。
大家也可以把自己的前两位地址码打在评论区,一定会遇到不少同区的老乡。
除了花点心思就可以挖掘到国家层面的硬核细节,通过公民身份码还可以非常直观的读出个人的基本信息:
生日码,最好理解,持证人的生日;
顺序码,指同一天、同一地方出生人的排序,其中的第17位一般情况下男性是单数,女性是双数,当然也有极个别朋友会出现例外。
最后一位是校验码,是由前17位数字根据特定公式计算所得,除了显示阿拉伯数字之外,也有天选之人这里会是一个X,并不是英文字母而是罗马数字,表示10。
2022年3月11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后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我们今年要实施一项政策,就是把人们常用的身份证电子化。
这个要陪伴我们一生的个人身份标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以后也将以新的方式连接着我们和脚下的大地……
很开心你能看到这里,我是元仔,如果以上内容给你带来了一些收获,别忘了点个赞~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kepu/3e1ebb786e6899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