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怎么继承房产,外甥可以继承房产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外甥怎么继承房产,外甥可以继承房产吗】,以下3个关于【外甥怎么继承房产,外甥可以继承房产吗】的法律知识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法律知识。

宋代“閤门”也是有规矩的!谈谈宋代閤门使演变

古代王朝文武百官要定期上朝,与皇帝一起处理国家政务,这个上朝的场所一般设立在皇宫中。为了区别皇家内部事务与国家政务,于是在皇宫中分别设置区域,对应的称为内廷,外廷。其中内廷事务有众多的内廷使司负责,其官员任命以皇帝选派为主,基本不需要经过国家行政机构认可。

閤门司就是这样一个内廷机构。閤门司初设置时主要负责:维持上朝礼仪,纠弹百官等纯礼节性的事务,在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增加了一些其他的职能

宋朝继承前朝制度也设立了閤门机构,并且在从北宋到南宋的较长时期内不断的做着调整,形成了宋朝独特的閤门制度。

一、宋朝閤门制度的沿革

閤门司的始创与发展

閤门司最早创建于唐朝。閤原意是指皇帝上朝的宫殿,宫殿东西两侧有门,称为閤门,是百官进入宫殿上朝参政的必经之路。为了维持上朝时的秩序,维护朝廷形象,唐朝时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并将之命名为閤门司。

閤门制度被后来的五代各朝以及两宋沿用并加以改革。在閤门的演变中,有了一些较大的改变。比如唐朝初设閤门司时其任职的官员都是内廷的宦官,这项制度在后来朝代的沿用中被舍弃。閤门司官员经历了从唐朝任用宦官,到五代时期改宦官为文武官兼任并以武官为主,再到宋朝变成只任用武官的改革过程。另外宋朝时期,在閤门司的职能范围以及官员任选方面均有较大调整。

宋朝閤门制度的沿革

宋朝閤门制度虽然继承前朝,但是在初设时期就有不同。宋朝皇帝有鉴于自己通过兵变获取政权的教训,在建国后尤其防范武臣勋贵,于是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并且基于这种防范专门制定漏一套官制推行全国,这项制度影响了整个宋朝时期。这种防范与官制也导致了閤门司的数度改革。

1)太祖初立时期:

北宋初期,在閤门司的设置上分为了东西上閤门司,其主副官为东、西上閤门使,各三人;东、西上閤门副使,各二人。閤门使的主副官员全部有武官出任。相较于前朝的设置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将文官排除在外。閤门司初立时的主要职责即是引导朝会,安排朝会列班以及纠弹百官礼仪等纯礼仪性的工作,另外在史料记载有閤门司官员担任了部分外交职能,在宋朝对外交聘中出任一些职务。

宋太祖出于政权稳定的考虑,在国家任官上实行了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在閤门司的设置上也是如此,首先分东、西閤门司,以相互制衡,另外閤门司的正副本职官员不能负责閤门司事务,只是以此本官享受官员的俸禄待遇。东西閤门使大多没有真正的职权,上閤门使成为一种地位身份的象征。

虽然宋朝将閤门使全部由武官出任,但是由于武官并无真正实权,也没有实际任职閤门司,所以根本无需担心武官的篡权。这种空有荣誉的虚职成为了皇帝笼络权贵,平衡朝政的手段。

2)元丰改制时期:

宋朝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度为宋朝的稳定立下了巨大的功劳,但是同时也导致了严重冗官问题。北宋中期,官员数量倍增,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官职的不对应使得大多数官员不知道自己的职位,严重降低了国家行政效率的。有鉴于此,宋神宗力主改革弊政,实行元丰改制。

元丰改制对閤门司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将閤门司官员的官职与实际管理权力进行了统一。从此,东、西上閤门使与东、西閤门副使开始正式掌管閤门事务,即引导朝会,安排朝会列班以及纠弹百官礼仪等。此外还扩大了职权,要负责沟通内外朝,官员告身的传递等,逐渐成为沟通内外朝的重要途径

这种改变使得本来就“清贵”的閤门使掌握了更多实权,其地位更加提升。元丰改制时期是閤门使不多执掌閤门司的时期,閤门使的实权达到最高峰。

3)宋徽宗的改革:

对閤门司来说,宋徽宗对官制的改革相对元丰改制实际上是一种倒退。其对閤门司的改革内容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将閤门司的主副官员进行改名,其二是将閤门司主副官员的职权重新剥离。

宋徽宗将原来的东、西上閤门使更名为:左、右武大夫,将东、西上閤门副使更名为:左、右武郎。在官职的品级上则保持不变,只是不再负责閤门司事务。在行使閤门司的职能上,另外任命知东上閤门事六员,知西上閤门事两员。宋徽宗的改制让閤门司的本官再次变成虚职。

4)南宋高宗时期:南宋高宗对閤门司的改革分两个阶段。

南宋高宗建政初期,政权尚不稳定,为了简化机构,提高行政效率遂对官制进行了改革。高宗初期对閤门司的改革主要是将东西上閤门司合并为閤门司,其余基本依照元丰改制形成的制度。

閤门司的主、副官分别更换回閤门使,閤门副使,并再次重掌閤门司的实权,行使閤门使的职能,即:沟通内外朝,维持朝会礼仪,对外交往等。

高宗初期的改制让閤门使的权力地位进一步加强,再加上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这个完全由皇帝掌握的内廷机构成为了外戚勋贵们争相获取的上升渠道。

南宋朝廷逐渐稳固后,高宗对初期仓促而就的官制重新进行改革。这次的改革以宋徽宗时期的官制为基础,将閤门司的主副官员重新确定为知閤门事,同知閤门事。同时将閤门司的职权进一步扩大,知閤门事与同知閤门事不仅要负责閤门司原本的事务,还兼管了客省与四方馆事务。閤门使的职权彻底被取代。

通过梳理宋朝閤门司与閤门使的几经调整,可以看到閤门司的职权不断扩大,先是维持朝政礼仪兼外交事务,元丰改制增加沟通内外廷职能,后来又兼管客省与四方馆。閤门司这样一个内廷机构权力的持续扩张显示了宋朝皇帝集权的努力。而閤门使由一个实际事务机构的官员发展成一种荣誉,尊崇的职位。宋朝皇帝用这种没用实权的虚职既笼络了勋亲贵族与武人,平衡了朝政上过于重文轻武的现象,维持了宋朝政权的稳定。

二、宋朝閤门司的官员设置及外事职能

閤门司的官员,职能

两宋时期,閤门司的官员按职位高低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判閤门事,知閤门事等。这些带有判,知等字眼的,是基于宋朝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度,本身在别处任本职,到閤门司担任差遣。他们是閤门司事务的实际掌控者。

2)东、西上閤门使,閤门副使。东、西上閤门使,以及东、西上閤门副使,是閤门司名义上的主副官员,但是大多数时候不负责閤门司的具体事务。在元丰改制之后,东西上閤门使,閤门副使开始短时间实际掌控閤门司事务。

后来到宋徽宗改革期间,东、西上閤门使,閤门副使,由左、右武大夫,左、右武郎替代,具体事务另有差遣官负责。南宋高宗时期,东、西上閤门使合并,閤门司实际长官称知閤门事,同知閤门事。


3)宋孝宗时期增置閤门舍人,位居通事舍人之上,其职能在宋史中有详细的记载:掌诸殿觉察失仪兼侍立,驾出行幸亦如之。六参、常朝,后殿引亲王起居”。其职权较閤门袛候与通事舍人要更广。閤门舍人从武举入官的人中选任,这一点也显示了閤门舍人的地位与受重视程度。

4)閤门通事舍人。此官职为唐朝旧有,但是在宋朝初期没有设置,为真宗时期增设,后来历次改称:通事舍人,宣事舍人,最后定为宣赞舍人,并一直沿用。通事舍人一般从閤门袛候中选任,其职位高于閤门袛侯。

5)閤门袛候。此官职唐朝已有,但是为通事舍人兼任,宋朝初期单独设立閤门袛候。到宋朝设置通事舍人之后,形成与閤门袛候并存的局面。閤门袛候的任选主要取勋贵之家的子弟。

6)看班袛候。此官职于熙宁四年增设,看班袛候平时作为閤门袛候与通事舍人,包括后期閤门舍人的助手。看班袛候任职五年可以升为閤门袛候,实际上看班袛候相当于閤门司的储备官员。

上述的閤门舍人,宣赞舍人,閤门袛候并称閤职。在宋朝时期有閤职,武臣清选的说法,可见当时对閤职的尊崇。而从閤职官员的任选也可以看出宋朝皇帝将他的这些近臣当成了武官的人才储备。

閤门司在外交中的作用

閤门司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维持朝堂礼仪等,所以在接待外国朝觐与交聘这样事关国家形象的场合也担任着重要的职责。

在接待外国朝觐及交聘使节时,閤门司要负责引导仪式的进行,并要参与传递国书等。在关于交聘礼仪的记载中有详细的描述,閤门使如何引导仪式的进行,并从外国交聘使节手中接过国书并呈交给内侍都知。此外在宴请外国使节的时候,閤门司的官员也要陪在皇帝身边伺机宴。

另外,閤门司官员会被任命为接伴使或者馆伴使前去边境迎接,并陪同接待外国使臣,这些事务一般由閤门司的上閤门使以及上閤门副使担任。此外,閤门使经常被任命为出使外国的使节,代表朝政交聘往来。

通过閤门司官员在外交事务大量的参与,可以更加系统的了解这个机构的形态,清楚这样一个机构的重要性。

閤门司作为直属皇帝的内廷机构,通过维持朝堂礼仪,沟通内外朝廷并兼管客省,四方馆这一系列的工作,树立起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崇高形象,是宋朝皇权至上的体现。而閤门使的几经调整也显示了宋朝皇帝一方面严密防范武人篡权威胁政权的安全,另一方面又将荣誉的虚职赐予他们,以平衡过大的文官力量。从閤门司及閤门使的设置、改革上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到宋朝统治者为了政权稳定所做的努力。

参考资料

[1]刘威.宋代閤门使演变研究

[2]束保成.论宋代“閤职”

[3]李云泉.单长城.宋代閤门司及其外事职能

[4]杜文玉.论唐宋时期閤门与閤门司的变化及特点

宋朝的皇位继承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却事故频发,黑幕重重


不知道为啥,这两天我宋突然就火了。那就聊聊我宋,主要是我宋的接班人问题。

太祖壮年驾崩,毫无准备,主事的宋皇后让太监王继恩出宫去叫皇子德芳入宫,这意思就是准备让德芳继位了。

这个王继恩早就收了晋王赵光义的好处,所以出宫就变成路痴,走错了路,直接去了晋王府。宋皇后在宫里急的搓手,等来的却是晋王,她一看就知道完蛋了,只好说全仗官家保全,就直接认输了。

因为有这个前车之鉴,所以我宋每次接班的时候都枝节丛生,往后每次交接班都搞得紧张兮兮的,虽然没有唐朝那么刀光剑影,但是也搞的人心浮动。


太宗后来倒是早早立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真宗,但是这是废长立幼。因为长子楚王元佐受到太宗处理三弟廷美和太宗次子德昭的冲击,精神有点问题,直接给了三儿子,也就是襄王。

既然已经确定太子了,那当然就没什么问题了吧?也不是,太宗驾崩的时候,又是让这个太监王继恩出去叫太子来登基。王继恩又想如法炮制,被宰相吕端骗到中书省锁起来,吕端又让人找来襄王登基。

襄王在灵前站好,旁边的太监让群臣跪拜,其他人都跪下准备磕头,吕端平立不拜,就是没跪。因为是晚上,吕端撒被调包,就大声说,我要看一眼太子。走到跟前一看没错,才退回去跪下磕头,太子就算继位了。

吕端刚做宰相的时候,别人劝太宗,说吕端这个人稀里糊涂的,不适合当宰相。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吕端大事不糊涂,这个典故就是从这来的,事实证明,太宗也没有看走眼。

真宗的时候就比较热闹了,他和刘娥的旷世绝恋感动了很多人,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也流传已久,但他死后,太子也没出什么问题,因为就这一个独苗,刘皇后摄政几年,一直到死,才让仁宗亲政。

仁宗没有儿子,后来改立真宗弟弟的孙子为嗣,自小养在宫中,也就是后来的英宗。英宗很多方面有成为明朝嘉靖的潜力,可惜天不假年,只当了四年就驾崩了,然后就到了他儿子神宗。

英宗身体不好,多次生病,最后驾崩之前,宰相是韩琦。韩琦看着英宗不行了,就让人把太子叫进来了,准备继位。英宗果然驾崩,神宗顺利登基,也没出什么幺蛾子。


不过,如果太子已经进宫了,而英宗又坐起来了,这个事就会很尴尬,因为这会显得英宗是来准确抢班夺权的。所以,有人问韩琦说,如果先皇坐起来了,你咋办?

韩琦这个人是个狠人,胆子也大,就直接说,就算先皇坐起来了,他现在也只能当太上皇了。这意思就是,太子既然已经进宫了,就不能再出去,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之后到南宋,接班人问题也出了几次意外,其中孝宗驾崩的时候,在位的光宗不肯去主持丧礼,群臣直接在灵前立了光宗的儿子为帝,也就是宁宗。

太祖驾崩时的事,在宁宗去世的时候,又上演了一次。宁宗也没有儿子,选了两个宗室子弟为子,养在宫里,宁宗驾崩,本来宫里去叫济王,结果来的是另一个,这就是后来的理宗,济王后来被裹挟参加叛乱,也死了,济王之变成了后来南宋中期一大悬案。#宋朝#

简单说一说,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

历史百科第220212期:

我们之前的文章已经讲过了皇太弟,皇太叔作为储君。今天,抛开皇太子这个正牌储君的话题,让我们先谈谈中国古代君位的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大部分的朝代,对于君位的继承制度其实并没有什么条文规定去如何选择继承人,但明朝是唯一一个例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如果把继承制度分类的话,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 父死子承

根据史书记载,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打破了禅让制,是为父死子继的开端,但是我其实并不认同,从我讲的另外一个系列《听导游聊聊》中,其实已经在五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种世袭的概念,那么关于这个话题,等我们在讲完中国上古神话时代之后,在那边那个系列中会有一个总结。回过头,我们继续说,中国自夏朝建立到清朝灭亡,近4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历代王朝大都采用君位世袭制来进行权力的交接。即君主生前在自己的儿子中,选中一人作为君位的法定继承人,他死后将君位传给他。父死子承的君位继承制还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一为嫡长子继承制,二为幼子继承制,三为以贤能立储制(秘密立储制)。


1.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继承制自在夏、商时期已经萌发,至周朝立国而正式确立。宗法社会中称正妻为嫡或嫡亲。嫡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她所生的长子称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主要内容是: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诸侯。诸侯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之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下封士;士以下则为庶人。

嫡长子继承制确认继承人的基本原则是:“立嫡立长”,也就说继承顺序是嫡子优先、年长优先。嫡子中年长者为第一继承人。如果嫡子早逝,则可以选择立其子为继承人,如朱元璋在太子朱标逝世后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或者选择庶子中年长的为继承人。在立嫡子的原则下,皇子生母的身份变得十分重要。胶东王刘彻原为汉景帝庶子,随着他的母亲王夫人被立为王后,他成为父亲的嫡长子,顺利被册为太子。唐穆宗本是唐宪宗三子,生母郭氏是宪宗的嫡妻,但宪宗登基后未册立郭氏为王后。穆宗的异母长兄李宁被册为太子,李宁逝世后,穆宗才被立为太子。

除了“立嫡立长”的原则外,还有:“立子以贤”,就是说,要看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或“国治以序,国乱以功”,因乱世等需要选择功劳最大的儿子为继承人,如唐睿宗因唐隆政变登基后,在嫡长子李成器在世的情况下,将在政变中立有大功的庶子李隆基立为太子。

中国历史上,也有年幼的庶子因得宠于父皇、被过继给王后抚养、兄长因故失去继承权等原因被立为太子,这种废长立幼的情况就是“立储以爱”,往往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政治斗争,但在皇权足够强大时也可能顺利实行,如汉武帝立刘弗。
另外,还有少数君主在有儿子在世的情况下因儿子年幼等原因选择兄弟、侄子、叔父甚至养子为储君,我们在皇太叔,皇太弟那几节已经说过,在此就不重复了。
嫡长继承制因其继承人选的确定性,理论上不会出现诸子争夺继承权的现象(但现实中仍出现了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争夺事件),因此周朝以后延续两千多年的各朝代大多严格遵循嫡长继承制来选立储君。但缺点是,嫡长子在诸子中不一定是最有能力、最贤明。

2.幼子继承制

这个要和“立储以爱”要区分开,这个是相对于嫡长子继承制而说的,此制度,继承第一顺位的继承人为幼子或幼女;此种情况仅是出现在蒙古族的部落中流传,并未称为正统继承制,即使在蒙古族创建的元朝时期,也是按照汉文化儒家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世袭皇位的。

3.以贤能立储制

也可以称其为“秘密建储制”,不论嫡庶长幼,在诸子中选取最有能力者为继承者。清代雍正皇帝有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储君的决定,精心设计了秘密立储制度。内容是:皇帝将选中的太子名字写在密诏中,一式两份,分别放在两个匣子内。一份命人放在乾清官“正***”匾的后面,一份由皇帝亲自保存。帝崩后,文武大臣同时将两个匣子打开,核对两份诏书内容,确定无误后,宣布新帝登基。

这种秘密建储制度,在清代正式实施四次(雍、乾、嘉、道各朝),历时超过一个世纪(雍正元年至道光三十年,1723—1850)。道光以后,只有独子(咸丰帝),或无子(同治帝、光绪帝),秘密建储制度被迫终止。

二. 兄终弟及

兄终弟及即由皇帝的弟弟继承皇位,这种方式往往多见于古三代及少数民族政权早期,及用在皇帝无子嗣的情况下,如商朝王位由王弟与王子继承并用;北宋时期,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哥哥赵匡胤之皇帝位;元朝时期,元武宗海山在1311年死后由其弟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王位;明朝时期,崇祯皇帝也是通过这种方法继承皇位的。

另外,在清朝的晚期,还出现了一种“懿旨确立君主”的制度,是慈禧太后专权时期的皇位传承形式。它并非皇位继承制度,而是在清帝无嗣的情况下,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用以确定皇位传承人的应急措施。懿旨确立嗣君的做法,先后实施两次。第一次是同治帝去世后,慈禧太后以懿旨确立载湉为嗣君,是为光绪帝;第二次是光绪帝去世后,慈禧太后又以懿旨确立溥仪为嗣君,是为宣统帝。



皇权与继承的的关系

无论是哪一种继承制度,其实都是和皇权有一定关系的,历史上皇帝和储君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矛盾。一方面,皇帝需要有继承人,但继承人的存在又会对皇帝本人构成一定威胁,因为只要现有皇帝一死,继承人就能成为下一任皇帝。另一方面,由于觊觎皇太子之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倾轧(例如清朝康熙时期的九王夺嫡)、甚至兵戎相见(例如唐朝唐太祖时期的玄武门之变)。

储君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一位具有极大权力的人,往往会和现任皇帝在权力上发生冲突,这样储君甚至可能导致被废或被杀。例如汉景帝废太子荣、汉武帝废太子据等;当储君的权力足够强大的时候,往往又会不满现任皇帝的约束、而进行叛逆、乃至弑君。如汉朝时期,戾太子刘据不满汉武帝宠幸佞臣江充、被迫发东宫兵马清君侧;还有南朝刘宋时期,宋文帝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杀。


结束语

最后结尾,引用现代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的一段话:“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 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儿了,关于本篇【外甥怎么继承房产,外甥可以继承房产吗】,是否是您想找的法律常识呢?想要了解更多法律知识,敬请关注本网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kepu/1fb260bfbb3d4196.html]
吸血鬼电影排行榜前十(中国吸血电视剧大全电影)
上一篇 2024-04-29
合伙账目不清怎样起诉法院组织查账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