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写Ac,属中云族。主要由中云高度上稳定而湿润空气发生波动所形成。云体呈块状、片状或球状;云块有时分散孤立,有时聚集成群,排列成行,好像田垄或波浪;云块常呈白色或灰色,中部较阴暗;云体各部分的透光程度不同,薄的部分能见日、月轮廓,有时出现华和虹彩现象。薄的高积云稳定少变,一般预示天晴;厚的高积云如继续增厚,有时也有零星雨雪。其类别有透光、蔽光、积云性、絮状、荚状、堡状等高积云数种。
高积云
气象
2000~5000米
中云族
偶尔下小雨
世界各地
alto-clouds;alto-cumulus(Ac)
名字来源
高积云既然属于中云,为什么名字中有“高”呢?如果换成“中”作为前缀,叫“中积云”是不是更合理。但是云属、云类的名称更多取决于云的外观和形成的典型高度。而“高积云”这个名字是1855年法国圣莫尔和蒙苏里公园气象台主任埃米利安·雷诺提议使用的,到19世纪70年代,这个名字被气象学领域所认可。
云状特征
荚状高积云
高积云云块较小,轮廓分明,在厚薄、形状上有很大差异。薄的云块呈白色,能见日月轮廓,厚的云块呈暗灰色,日月轮廓分辨不清。常呈椭圆形、瓦块状、鱼鳞片或水波状的密集云条,常成群、成行、成波状排列,云块的视角宽度为1º~5º。主要分类
高积云
高积云主要分为透光高积云、蔽光高积云、荚状高积云、积云性高积云、絮状高积云和堡状高积云。透光高积云
透光高积云(Ac tra)云块厚度变化较大,从白色到深灰,常成一个或两个方向整齐地排列,云块之间有明显的缝隙;有时云块之间无缝隙,其边缘也比较明亮, 可分辨出日、月的位置。
实例:2016年2月17日傍晚,江西景德镇市蔚蓝的天空出现一条条白色的带状云,这些云朵十分有规律地排列着,看上去十分壮观。当天下午,江西省九江、婺源等地上空也出现类似带状云。有专家指出,这种云叫透光高积云,一般存在于高空。
蔽光高积云
高积云(Ac op)云块较厚,呈暗灰色,云块间无缝隙,不能辨别日、月位置,云块排列不整齐,常密集成层,偶尔会有短时降水产生。
荚状高积云
高积云
荚状高积云(Ac lent) 云块呈白色,中间厚、边缘薄,轮廓分明,通常呈豆荚状或椭圆形,弧立分散在天空。当云块遮挡日、月光线时,常出现美丽的虹彩。荚状高积云通常形成在下部有上升气流、上部有下降气流的地方。上升的气流绝热冷却形成的云, 遇到上方下降气流的阻挡时,云体不仅不能继续向上伸展,而且其边缘部分因下降气流增温的结果, 有蒸发变薄现象,故呈荚状;气流越山时,在山后引起空气的波动,也可形成荚状云。荚状高积云多出现在晴朗有风的天气,农谚有"天上豆荚云,地上晒煞人"这一说法。 这种云通常产生日华和月华。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就将转为阴雨。
实例:2014年8月,厦门上空现酷似UFO状云彩,专家称其学名叫荚状高积云。
积云性高积云
积云性高积云(Ac cug) 云块大小不一,呈灰白色,顶部略有凸起,外形略有积云的特征。它是由衰退的积云或积雨云下部消失、顶部扩展而成。 一般预示着天气将逐渐趋于稳定。
絮状高积云
絮状高积云(Ac flo) 云块云块边缘比较破碎,很像破碎的棉絮团分散在天空,呈灰色或灰白色,云块大小以及在空中的高低都很不一致。 絮状高积云产生于空中潮湿气层中,由强烈的乱流混合作用而形成的。有的地区出现这种云,常常预示有雷雨天气,农谚“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属临”的说法。
实例:2015年9月9日,台北的天空出现许多一块块均匀分布的云,气象局解释是高积云,东北风凉空气遇上较暖海面就有机会出现这样的胞状云,当高积云出现时,就代表东北风较强,水气变多,天气有变差的趋势。
堡状高积云
堡状高积云(Ac cast) 云块呈细长条状分布在高空,底部近乎水平,顶部间隔出现上凸云顶,很像城堡,也有的像锯齿的形状。这种云的出现常预示着将有不稳定的雷阵雨天气,农谚有“城堡云淋死人”这一说法。
形成介绍
高积云在约2000~5000米的高空逆温层下面,冷空气处于饱和条件下而形成的,由水滴或过冷水滴与冰晶混合组成。日、月光透过薄的高积云,常由于衍射而形成内蓝外红的光环或光华。
高积云可与高层云、层积云、卷积云相互演变。薄的高积云稳定少变,一般预示天晴,群众中有"瓦块云,晒煞人","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的说法。厚的高积云如继续增厚,融合成层,则说明天气将有变化,甚至会产生降水。冬季,高积云预示着活动的气旋的到来,尤其在转变成积雨云时,会出现长时间的降雨。夏季,高积云如果变成塔状,则预示着风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