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乐,俗称“赤膊锣鼓”。一般演奏于演戏之前,故又叫“开场锣鼓”。第一天演奏的开场锣鼓叫锣鼓头场;第二天以后演奏的叫锣鼓二场。锣鼓头场一般演奏《三五七头场》曲调可以自由反复,变化莫测,演奏时间短的仅10分钟,长则达数小时,听者并不觉得累赘,锣鼓二场,演奏时间短,变化不大。

中文名

锣鼓乐

拼音

kāi chǎnɡ luó ɡǔ

简介

流行于七宝、华漕等地的上海十番锣鼓,人称清锣鼓、打十番,也有叫细锣鼓、次扑汤等。乐队一般由6人或8人组

成。6人乐队:板鼓、令锣、小钹、大钹、大锣、碰铃共6件乐器。8人乐队:板鼓、令锣、小钹、大钹、大锣、汤锣、小木鱼(兼绰板)、碰铃。

中国锣鼓乐,这一民间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宏壮的民族气派和独特的东方神韵著称于世。从古至今,锣鼓乐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是作为一种音乐类别,它始终伴随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不断繁衍、传承和发展,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奏的艺术品种而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沃土之中,并始终发挥着它那无可替代的社会精神效应。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文化艺术生活的复苏,作为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锣鼓乐,更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活跃于全国各地,专业与业余两支队伍携手并进,共同开创了中国锣鼓乐的繁荣局面。专场锣鼓乐表演在海内外舞台的积极展现;各地锣鼓乐比赛活动的广泛开展;一批优秀的打击乐作品的相继产生,可以说,中国锣鼓乐自80年代以来,在演奏与创作方面得到空前发展,在音乐生活中独树一帜,可谓异军突起,令人刮目相看。谱写中国锣鼓乐新篇章,使其发展更具深度和广度,还有赖演奏家们的乐曲表演、作曲家们的积极参与、音乐理论家的理论指导、教育家们的传授培养。对中国锣鼓乐的理论研究,音乐界前辈及众多同仁,在这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中国锣鼓乐特性这一课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甚多。

所用乐器

板鼓鼓膛较一般大,发音宽厚,音码质较软,演奏时敲击鼓心、鼓边,或轻击,或重敲,音色变化丰富,司鼓者为乐

2

队指挥。

现常用广东梆替代板鼓。大锣,一般选用调门较低的大膛锣,锣槌不扎布圈,而用铜钱或算盘珠固定在棒端,或用短木棒。以硬质锣槌敲击锣面,发音清亮松脆,音量适中。

关于乐器分类

先人早在周朝时代(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就创始了乐器的分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俗称“八音”,在以后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乐器的演变虽不断发展,但大体上仍沿用这种“八音”分类法。中国古代音乐家并未特别对 打击乐器再进行分类,所以打击乐器散见于八音之中。近代中国音乐界,对打击乐器的再分类,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民族乐队乐器法》(中央音乐学院编,1964年3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五大类;鼓、锣、钹、

3

板、星。

(二)《民族音乐概论》(中央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新编,1963年7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五大类;鼓类、锣类、钹类、板梆类、其它类。

(三)《中国民族乐器分类》(简其华《民族民间音乐》1985,四)将打击乐器分为六大类;鼓类、锣类、铙钹类、钟类、竹板木梆类、铁板石片类。

(四)《中国乐器图志》(刘东升、胡传藩、胡彦久编著,1987年12月轻工业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三个类;皮膜类、金属类、竹木玉石类。

(五)《中国乐器》(赵 主编,1991年现代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二大类;体鸣乐器、膜鸣乐器。

(六)《中国乐器图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1992年7月山东教育出版社),将打击乐器分为四大类;皮膜类、竹木玉石、综合类。

(七)《中国打击乐器图鉴》(李民雄主编,1996年2月第一稿,待出版),将打击乐器分为五大类;鼓类、钟类、锣类、铙钹类、其它类从以上几种分类法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音乐界对中国打击乐器的分类,并无统一定论,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考虑进行分类,一是按中国民间传统习惯分类。多种分类法本身说明目前任何一种分类法,都并非尽善尽美,对品种繁多的中国打击乐器,如何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分类,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完善。

演奏者

七宝地区演奏者多为道士,世代相传,十番锣鼓渗入于道场礼仪中。华漕地区演奏纯为自娱。农闲人们聚在豆棚瓜架之下,或客堂暖房之中,敲锣打鼓,以此为乐。也常出现在婚嫁喜庆、节日庙会等场合。

乐队型态

锣鼓乐,就共乐队型态可分为清锣鼓乐队和丝竹锣鼓乐队两大类别。在乐器组合、演奏形式等诸方面,无论清锣鼓乐

4

队或丝 竹锣鼓乐队,因不同地区、不同乐种而呈现不同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形成它们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不同乐种在诸多方面又有着他们外部和内部之间的共同性。(一)乐器组合与演奏形式

1、清锣鼓乐队

完全由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为清锣鼓乐队,亦称锣鼓乐队。锣鼓二字在这里应是对打击乐器广义的泛指,是人们根据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习惯称谓,这是因为清锣鼓乐队的乐器组合配制并非完全都是由锣与鼓两种或锣与鼓两类乐器所组成。代表性乐种有苏南十番锣鼓(清锣鼓)、淅东锣鼓(清锣鼓)、陕西打瓜社、四川闹年锣鼓、安徽花鼓灯锣鼓、土家族打溜子、山西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花敲鼓等。主要特征为,其一,以群体合奏表演为主,少则3-4人,多由十几人,甚至今天发展为上百人人的大型锣鼓队;其二,以鼓、锣、演为主,少则3-4人,多则十几人,甚至今天发展为上百人人的大型锣鼓队;其二,以鼓、锣、镲三大类为主要乐器的多种 组合与表演形式;其四,鼓为主导地位,并起领秦与指挥作用;其五,节奏性强音响色彩丰富。我国传统的锣鼓乐在乐器配制方面有多种乐队组合形态。在打击乐器的使用上,因地区、乐种的不同乃至同一地

5

区、同一乐种、不同乐曲,打击乐器的配制也不尽相同,加之乐器形制的各异,形成多种风格特色的不同形式。

(1)鼓、锣、镲三类乐器为主的乐队组合形式。例如:苏南十番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同鼓、板鼓、大锣、中锣、内锣、汤锣、春锣、喜锣、七钹、大钹、拍板、木鱼、双星等西安鼓乐使用的乐器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单面鼓、大锣、马锣、小叫锣、贡锣、双云锣、大铙、小铙、大钹、小钹、铰子、梆子等。东北秧歌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四川闹年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堂鼓、大锣、马锣、大钵、水镲等。安徽花鼓灯锣鼓使用的乐器有挎鼓、大锣、狗锣、手锣、大镲、小镲等。京剧锣使用的乐器有板鼓、大堂鼓、大锣、小锣、钹、铙、小钹、水镲等。

(2)鼓与镲二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形式。例如:

太原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大鼓、大铙、大钹。乐队编制可大可小。小型编制不少于五人,由一面大鼓、两付饶、两付钹组成。大型编制多 达几十人,乐器配制可按比例增加,以求得音响之平衡。山西岳村 子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大鼓、子(即小钹)、大铙、大钹。传统配制大鼓一面、钹子十四付、大铙五付、大钹七付共二十七件。

(3)鼓与锣二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形式。例如:山西临清驾鼓使用的乐器有大扁鼓、点锣(即四寸直径高音手锣)、筛锣。乐队编制少则11人,鼓八面、点锣二面、筛锣一面,多则34人,鼓24面、点锣八面、筛锣二面。山西背花锣鼓使用的乐器有扁鼓、花锣。传统乐队编制为扁鼓、花锣四面至八面。

四川薅草锣鼓使用的乐器有鼓、锣、马锣。

(4)鼓与板二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形式。例如:山西绛州花敲鼓使用的乐器有扁鼓、夹板梆子。传统乐器配制为二 十八件,其中扁鼓24面、夹板两付、梆子两付。苏南十番鼓鼓段使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板。

(5)锣与镲二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形式。例如:土家族打溜子使用的乐器有大锣、马锣、头钹、二钹。

(6)鼓类乐器组合而成的乐队模式。例如:山西转身鼓使用若干面同类鼓乐器演奏。传统乐器编制为鼓四面,演奏者八人,两人击奏一面鼓。

2、丝竹锣鼓乐队

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弹奏乐器与拉弦乐器相结合的乐队,总称为丝竹锣鼓乐队。按其不同的乐队形态又可分为鼓吹乐队和吹打乐队两种,这是中国锣鼓乐另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1)鼓吹乐乐队

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相结合为主,偶有加进弹奏与拉弦乐器。这主要是沿袭了古代“鼓吹”乐队演奏形式,这种形式在今天仍带有普遍性。随着戏剧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后来民间音乐与戏曲音乐的相互影响,鼓吹乐在演奏戏剧音乐中,吹奏乐器模拟唱腔“咔戏”时,为体现音乐风格,根据不同剧种,加进了相应的拉弦乐器和弹奏乐器。代表性乐种有鲁西南鼓吹乐、辽南鼓吹、河北吹歌、泉州笼吹、山西八音会、西安八音会、西安鼓乐(行乐)、陕北鼓吹乐、四川鼓吹乐等。主要特征表现为,其一、吹奏乐器居主导地位,锣鼓次之,主要体现伴奏功能作用;其二,锣鼓虽居伴奏地位,但鼓这种乐器仍起指挥作用。在打击乐器使用上,也因地区、乐种的不同,打击乐器的配制也不尽相同,形成与吹奏乐器多种不同组合形式。

a.一件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的组合。

使用的乐器种类有鼓、梆子、小镲、铛锣、臻子(面径约十厘米小铜锣,系于金属环上,插入木柄中)等。

b. 二件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的组合

使用的乐器配制类别有堂鼓和小镲、堂鼓与云锣、堂鼓与铛锣、堂鼓与臻子、梆子与钹、铛锣与竹板、铛锣与铰子

7

 等。

c.三件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的组合

使用的乐器配制类别有堂鼓、小钹与梆子,堂鼓、铛锣与竹板,堂鼓、铰子与马锣,大鼓、大钵与小镲,堂鼓、大锣与铛锣,堂鼓大镲与手锣,包锣、铛锣与梆子等。

d.四件以上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的组合乐器配制鼓、锣、镲、与板梆类乐器,形式多种。

(2)吹打乐乐队

以吹秦乐器与打击乐器相结合为主,时有弹奏乐器和位弦乐器加入。代表性乐种有潮州大锣鼓、淅东锣鼓、苏南十番锣鼓、西安鼓乐等。主要特征表现为,其一,打击乐器同吹奏乐器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独立的锣鼓乐段常与丝竹乐段交替轮奏出现,锣鼓成为整体乐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丝竹乐交相辉映,共同完成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内涵。如淅东锣鼓(万年灯),全曲分为十六小段,其中丝竹乐五段,锣鼓夹丝竹乐二段,锣鼓乐九段。其二,锣鼓与丝竹乐旋律用叠奏或对奏手法展开。其三,锣鼓段或锣鼓乐名作为连接、过渡、转换旋律乐段、乐句的手法运用。其四,发挥锣鼓为丝竹乐旋律烘托气氛、加强节奏力度工、增添音响色彩的伴奏作用。

(二)不同组合之间的共同性与独特性

中国打击乐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不同乐种,在乐器配制上有着不同的组合形式,有众多乐种的组合形式中,他们之间在乐器配制、乐器使用、演奏方法等诸方面存有共同性与独特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互为相存。认识这种共性与个性,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锣鼓乐是必要的。

1、共同性

(1)以鼓、锣、镲三类击乐器为主的乐器配制法

锣、鼓、镲三种乐器,民间俗称中国锣鼓“三大件”。从最具代表性的清锣鼓以及及吹打乐中的锣鼓乐段,不难发现这一共性存在于各地及各锣鼓乐种之中(个别乐种例外)。如果说各地、各乐种所使用的锣、鼓、镲有所不同的话,

8

那也只是乐器形制、大小规格、音响色彩的差异以及乐队编制多少不一。

(2)确立以鼓为中心地位的击乐群

在种类繁多的击乐群中,鼓这件乐器,经过长期的音乐文化活动实践,确立了它在锣鼓乐中的中心地位,担当了乐队领奏与指挥的重要角色。在清锣鼓乐队中无疑是这样,就是在鼓吹乐或吹打乐中也仍然是这样,它与主奏乐器互为信托,成为整个乐队中的核心。

(3)音响平衡的一般规律

从乐队音响平衡角度看中国锣鼓乐在乐器配制上有几种形式常见,一是以板梆、铃类乐器组合的配制形式;二是以小鼓、小镲、小锣类乐器组合的配制形式;三是在第一、二种乐器配制的基础上,加进大鼓、大锣、大镲类乐器组合的配制形式。这就形成三种不同音响力度和音响色彩变化的层次。前两种配制形式,在乐曲中,这要表现为旋律乐器伴奏。第三种配制形式,在乐曲中,除仍具有伴奏性质外,主要表现为以独立的锣鼓乐段或锣鼓乐句为主的演奏形式出现。

(4)演奏方法的共通性

在各类打击乐器中,诚然,各类乐器因形制不一,风格特色的差异,其演奏方法也有所区别。但从总体宏观来讲,无论是鼓类乐器、锣类乐器、镲类乐器和其它类打击乐器,就演奏方法而论,在手腕运动、力度变化、音色控制等方面应为大同小异,有着诸多的共通性。在我们部国锣鼓乐过程中,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确实掌握了一种不同类别的打击乐演奏法,再去学习别的同类打击乐器,就较为容易许多,只是通过一定练习,就不难掌握。

2、独特性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悠久,各地锣鼓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结合本地区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特色。如苏南士番锣鼓,以不同乐器,按一定的数列结构原则而轮番领奏为其特色;苏南士番鼓,以同鼓、板鼓的鼓段独奏为其特色;淅东锣鼓,以多鼓与十面锣为其特色;西安鼓乐,以多鼓与双云锣为其特色;潮州大锣鼓,以多面斗锣和独特而优美洒脱、威武粗犷的司鼓技艺为其特色;安徽花鼓灯,以挎鼓演奏与狗锣的特殊音色和用法为其特色;山西太原锣鼓,以钹与镲对奏为其特色;山西绛州花敲鼓,以群鼓齐奏,以及鼓槌的多种技巧变化为其特色;四川锣鼓,以川钹与马锣的特殊音色为其特色;土 家族打溜子,以头钹、二钹的独特音色与前后拍快速交替演奏为其特色等,这足以说明存在于中国锣鼓乐共性中的独特性,也正是这些独特性,构成色彩斑斓的中国锣鼓乐。

演奏曲目

有《松竹梅》、《鸳鸯斗》、《小冰梅》、《大冰梅》、《只只段》等。

在迎神赛会或采茶灯、马灯、龙灯进村场的路上,都有一支锣鼓队,演奏的锣鼓系“十番锣鼓”,故称锣鼓队为“十番锣鼓班”。它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和丝竹乐联合一体演奏。如先演奏《龙丹头》接曲牌《普庵咒》,打锣鼓《三结子》接曲牌《回回曲》,打锣鼓《走雨》接曲牌《逃牢》等等,由清锣鼓与曲牌如此有机联结,形成了锣鼓乐中特有的套曲形式,这种套曲很普及,至今尚无特有名称。领头者由司鼓担任,演奏队随司鼓鼓点而转换节奏。

功能特性与表现手法

(一)节奏与色彩功能

节奏性与色彩性是锣鼓乐的主要特性。就锣鼓乐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器,无论是鼓类、锣类、镲类及板梆、铃类,其绝

9

大部分均属节奏性乐器。它们音响强烈,发音相对短促,给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每一件打击乐器,又以它本身所具备的不同音响色彩和节奏变化体现于乐曲之中。同时,还可通过不同的演奏方法,使它产生多种不同的音色变化,即使在同一打击乐器也同样是这样,还有那无数的不

同乐器组合形式,又可产生丰富而多样的复合音响色彩。另一方面,由于地区不同,各地打击乐器的形制也有所差异,同属一类乐器,而产生不同音响色彩,这就形成了一个五光十色、变化丰富的而多姿多彩的奇妙音响世界。不同的锣鼓乐种,从打击乐器本身的色彩性方面,就能反映出鲜明的地方音乐风格特点。我们试将北方锣鼓乐所使用的斗锣、大钹和四川锣鼓乐中所使用的川大锣、川钹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在音响色彩方面所呈现的迥然差异。在各地的鼓吹乐和吹打乐中,锣鼓与丝竹乐密切配合,更加极大地赋于了乐曲的节奏性与色彩性,同样充分体现了锣鼓在鼓吹乐与吹打乐中的节奏与色彩功能特性。

(二)、伴奏功能

吹奏乐器在鼓吹乐和吹打乐中担任着主奏的角色,无论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还是以管子、笛子、笙为主奏乐器,在它们演奏乐曲旋律时,锣鼓一般情况下处于伴奏从属地位。在乐器的选用、组合形式、演奏手法、力度及速度变化、情绪的起伏等方面,无不服从于乐曲及主奏乐器的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锣鼓已成为鼓吹乐和吹打乐中不可缺

10

少的伴奏乐器。由于它音响强烈、色彩丰富、节奏性强,在烘托、渲染主奏乐器情绪方面,发挥着别的任何乐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伴奏功能。在民间素有“三分吹,七分打”之说法,也正是这种功能作用的恰当比喻。我想这里所说的“三”与“七”关系,并非指“吹”与“打”二者宰是一种数与量的比例,应当理解为是强调“打”--锣鼓,在鼓吹乐和吹打乐中的重要性而不可忽视。锣鼓的伴奏功能同时也体现于舞蹈、戏曲及说唱音乐之中,尤其是戏曲锣鼓尤为突出。锣鼓无论在配合演员动作、舞蹈、唱腔方面,或 是在渲染戏剧效果、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变化和内心活动等方面,都充分发挥了伴奏功能作用,成为戏曲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节拍加强功能

在鼓吹乐和吹打乐所使用的打击乐器中,像板、梆子、木鱼、小镲、铛锣等这类乐器,在演奏乐曲时,它们主要表现为敲击节拍。节拍性乐器演奏固然简单,如要担负起带领乐队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表现,就并非是一件易事。演奏者必须相当熟习乐曲内容才能担当此任,故,节拍乐器,即使是一件梆子为其乐队伴奏,它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无论是在演奏四分之四拍、四分之二拍、四分之一拍节拍

中或是在“紧打慢唱”的演奏中,都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节拍加强功能作用之感觉。这样的运用表现手法,不但是对整首乐曲起到稳定节奏和控制速度的快慢及力度的变化,同时对吹奏乐器来讲,也是一种极好的“制约”和依托,使二者的演奏达到天衣无缝的完美演奏效果。

(四)独立表现功能

各地的锣鼓乐都具有它自己独立的表现功能,大量的清锣鼓曲就是例证。近年来,不少锣鼓曲展现于国内外舞台,使人为之振奋。它既能表现红火的场面,又能表现细腻的情趣。从80年代以来,锣鼓乐的兴起与繁荣,充分显示了它那广阔的发展前景。鼓吹乐和吹打乐中的锣鼓段,在整首乐曲中,仍具有锣鼓独立表现功能的作用,它与丝竹乐共同完成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感情。

(五)鼓的领奏功能与即兴演奏手法鼓

在中国锣鼓乐和鼓吹乐与吹打乐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古人云“为群音之长”、“八音之领袖”。在清锣鼓中,鼓为领奏乐器,就是在鼓吹乐和吹打乐中,它与主奏乐器同样具有领奏和指挥的功能。鼓师通过鼓点以及运用的变化来把握整首乐曲的速度、力度、表情和整体结构中的“起、转、收”,以便使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的演奏达到统一、协调、和完美。与此同时,鼓师还应当即兴演奏的能力的,这就要求鼓师不但要熟习乐曲与锣鼓以,而且需要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娴熟的击鼓技艺。在乐曲演奏中,除锣鼓段落外,鼓的演奏手法主要表现为随主奏乐器的旋律和节奏而自由发挥,决非采用完全同于主奏乐器的旋律、节奏的刻板演奏手法。鼓的即兴演奏,为乐曲增添了活力和光彩,给人一种无穷节奏变化之感,这也正是我国民间音乐魅力所在,我们在向民间音乐家采风学习时,对这一点颇有感受,是我们新一代音乐工作者需要学习掌握的一种演奏技能。鼓的领奏指挥功能还体现在,一支好的鼓乐队,纵然首先取决于优秀的主奏乐手,但鼓师的演奏技艺和领奏能力好与差,对乐队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地区民间鼓乐队中,有优秀的管乐家,必需要有优秀的鼓手相配合,二者相依相存,必不可少,这样才能成其为一支高水准的鼓吹乐队。

淄博民间锣鼓乐

民间锣鼓,是在中国各族人民中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组合,是以鼓、锣、钹三大家族的打击乐器为主进行演奏的节奏性、色彩性、气氛性的音乐。它历史悠久,品类繁多,风格与特点各异。淄博锣鼓便是其中保存完好、颇具特色的一组清锣鼓。因此,被《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收入27首曲牌,推广于全国各地。

淄博锣鼓为一派三支,即博山锣鼓、临淄锣鼓和淄川商家大鼓。这三支锣鼓,既有内在的共性,也有外表的个性。共性与个性共同构筑了淄博锣鼓的风格与特征。张店锣鼓在20世纪初即开展活动,时兴于80年代,采众家之长,形成相当规模。正因如此,淄博锣鼓才能在全省乃至全国颇有影响。

博山锣鼓,是在宋元时期随着颜神镇(今博山城)陶瓷、琉璃、煤炭三大行业的崛起发展起来的。伴随明清时期这个工业重镇的形成和文化交流的增强而兴盛的。尤其是清初,该邑李家窑村袁、孟两家,藉行商之机把江浙一带的锣鼓引进以后,对博山原有锣鼓的变革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借鉴了外地锣鼓的乐器、编配、鼓谱和演奏技法,使本地锣鼓别开生面,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锣鼓乐套曲。该组套曲主要由七个锣鼓段(俗称“鼓牌子”)组成,即《蓬莱阁》、《闹花船》、《鱼得水》(又称《水底鱼》、《扬州歌》)、《老义昌通》、《新义昌通》、《玉芙蓉》、《娃娃通》(又名《连五锣》)。这套锣鼓后来被人称为“李家窑锣鼓”。

临淄锣鼓源远流长。它是在齐国故都民间打击乐基础上,借鉴了博山锣鼓的演奏特点,于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作为齐国都城的临淄,早在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的千余年里,经济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临淄城也是各都城中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城市。史书记载:“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钜于长安”。

淄川商家大鼓,出于何时、何地已无确考。据20世纪60年代初该区商家乡东官村80多岁的老艺人周维义、李荣厚讲,这套锣鼓已在本地流传了150多年,民国时期已相当兴盛。抗日战争胜利后,商家村人民曾自发地组织了80多人的锣鼓队进城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