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附伤风) 搜索伤寒



伤寒(附伤风) 搜索伤寒

脉:脉阳浮而阴弱,谓之伤风。邪在六经俱弦加之。阳浮,卫中风也;阴弱,荣气弱也。风伤阳,故浮虚也。

脉浮紧而无汗,谓之伤寒。寒伤荣,荣实则卫盈。阳浮紧,邪在上焦,主欲吐也。脉浮、头项痛、腰脊强,病在太阳。脉长、身热、鼻干、目疼、不得卧,病在阳明。脉弦、胸胁痛、耳聋、往来寒热,病在少阳。脉沉细、咽干、腹满自利,病在太阴。脉微缓、口燥舌干而渴,病在少阴。脉沉涩、烦满囊缩,病在厥阴。

左手脉来紧盛,即是伤寒,右手脉平和。右手脉来紧盛,即是饮食内伤,左手脉平和。左右手脉俱紧盛,即是夹食伤寒,此为内伤外感。右手脉来空虚,左手脉来紧盛,即是劳力伤寒,亦为内伤外感。左右手脉来沉细或伏,面色青,手足冷,小腹绞痛,甚则吐利,舌卷囊缩,即是夹阴中寒,此是真阴症。

脉来浮紧有力,为寒邪在表,治宜发散,脉来沉实有力,为阴邪伏阳,治宜攻下;脉来沉细无力,此纯阴也,宜退阴助阳;脉来沉数有力,为热相传里,宜清解邪热。

伤寒审证口诀∶

口苦者,是胆热也,口甜者,是脾热也;口燥咽干者,是肾热也;舌干口燥者,是胃热也。手心热者,邪在里也;手背热者,邪在表也。手足温者,阳证也;手足冷者,阴证也。鼻流浊涕者,属风热也;鼻流清涕者,属肺寒也。唇口俱肿赤者,是热极也;唇口俱青黑者,是寒极也。凡开目喜见人者,属阳也,闭目不欲见人者,属阴也。多睡者,阳虚阴盛也,无睡者,阴虚阳盛也。喜明者属阳,元气实也;喜暗者属阴,元气虚也。

睡向壁者属阴,元气虚也;睡向外者属阳,元气实也。舌青紫者,是阴寒也;舌赤紫者,是阳毒也。谵语者,口出无伦,邪气胜也;郑声者,语不接续,精气脱也,狂言者,无稽妄谈,邪热气胜也;独语者,无人则言,是邪入里也。目直视者,园正而不转动也。怕木声走响者,胃虚不可下也。螈者,筋脉急而缩也, 者,筋脉缓而伸也。

伤寒治法∶

正伤寒者,大汗之,大下之。感冒暴寒者,微汗之,微下之。劳力感寒者,温散之。温热病者,微解之,大下之。阴证似阳者,温之。阳证似阴者,下之。阳毒者,分轻重下之。阴毒者,分缓急温之。阳狂者下之,阴厥者温之。湿热发黄者,利之、下之。血症发黄者,清之、下之。发斑者,清之、下之。谵语者,下之、清之。痞满者,消之、泻之。结胸者,解之、下之。太阳症似少阴者,温之。少阴症似太阳者,汗之。衄血者,解之、止之。发喘者,汗之、下之。咳嗽者,清之、解之。在表者,汗之、散之;在里者,利之、下之。在上者,因而越之。陷下者,升而举之。从乎中者,和解之。直中阴经者,温补之。解表不开,不可攻里,日数虽多,但见表症脉浮,尚宜汗之。里症具者,不可攻表,日数虽少,但见里症脉沉实,尤宜下之。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

伤寒总论∶

夫寒者,天地杀厉之气也,秋之寒露、冬之霜雪,皆寒邪也。是以辛苦之人,起居不由乎节,饮食不顺乎时,感其雾露之气,则其邪浅;感其霜雪之气,则其邪深。感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邪藏于肌肉之间,伏于荣卫之内,至春因温暖之气而发者,名曰温病;至夏因暑热之气而作者,名曰热病。伤寒也、温病也、热病也,一理而已。若乃疫疠之疾,稍有不同者,盖因春应温而反凉,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四时不正之气也。感其春夏不正之气,则为温疫;感其秋冬不正之邪,则为寒疫。然其经络传变、表里受症与伤寒同也。俗云∶时气病尔。经总论之曰伤寒所以为人之大病者,害人最速也。轩岐以下,得其治法之秘者,唯张长沙一人而已。厥后刘河间不蹈其麻黄桂枝发表之药,自制双解散,辛凉之剂非不同也,时有异也,彼一时也。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静,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则属阴。清平之世,同水化也,虽有辛热之药,不生他症。扰攘之世,同火化也,若用辛热之药,则发黄生斑,变坏之病作矣。

盖人内火既动,外火又侵,所以辛热发汗不如辛温,辛温发汗不如辛凉之药发汗,一剂而立雪。以辛热之药发汗,轻者必危,重者必死,可不谨哉?

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表解也。

十神汤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咳嗽喘急,或欲成疹。此药不问阴阳两感风寒及四时不正瘟疫妄行,并宜服之。

川芎 白芷 麻黄 紫苏 陈皮 香附 赤芍 升麻 干葛 甘草

上锉剂,每服一两,生姜三片煎服。欲汗以被盖之;如发热头痛加细辛、石膏、葱白,胸膈膨闷加枳壳、桔梗,心腹胀满加枳实、半夏;潮热加黄芩、麦门冬,咳嗽喘急加桑白皮、桔梗、半夏;大便闭加大黄、芒硝;呕吐加藿香、半夏;泄泻加白术、茯苓;疟疾加草果、槟榔;痢疾加枳壳、黄连;腹痛加白芍。

人参败毒散治伤寒头痛、壮热恶风及风疾、咳嗽鼻塞声重,四时瘟疫热毒,头面肿痛,痢疾发热,诸般疮毒,小儿惊风。

柴胡 桔梗(去芦)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前胡 枳壳(去穣) 人参(去芦) 甘草(各等分)薄荷(减半)

上锉剂,每一两,生姜煎服。

一伤寒头疼、身痛、项强,壮热恶寒、口干心中蕴热加黄芩。伤寒汗后不解,亦宜服此,一伤风鼻塞声重、咳嗽吐痰加半夏、杏仁。一四时瘟疫流行众人,一般病者加葛根。一切火热之症加连翘、栀子、枯芩、玄参、黄连、防风、贝母、天花粉、酒大黄、玄明粉。一酒毒发热不渴加葛根、黄连。一疟疾,不问先寒后热、先热后寒、头疼身痛加苍术、葛根、草果、槟榔。一痢疾不问赤白、发热不退及时行疫痢加黄连、陈仓米,噤口加石莲肉、仓米,痢后手足痛加木瓜、槟榔。一头目眩晕,属风热者加天麻、半夏。一眼目肿痛,因风寒所感者加防风、荆芥、归尾、赤芍,去参、苓。一香港脚流注,脚踝上 热赤肿、寒热如疟、自汗恶风加苍术、酒大黄,皮肤瘙痒加蝉蜕。一两膝赤肿、强急作痛而热,两总筋拘急,此血热也加赤芍、大黄,或利气下之。一痛风,痛有常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根据本方。一肠风下血必在粪前,是名近血加黄连;又治酒毒下血,加黄连用巴豆同炒,去豆不用。

一妇人吹乳,乳痈便毒、憎寒壮热,或头痛者加金银花、僵蚕、贝母、天花粉、青皮、白芷、当归尾。一小儿急慢惊风,初起发热、手足发搐、上窜天吊加天麻、全蝎、僵蚕、白附子、地骨皮。一小儿痘疹初起,发热头疼疑似之间,即服此发散,加天麻、地骨皮、防风、荆芥,去参、芩。一痈疽疔疮发背乳痈,一切无毒肿毒,发热头痛,状似伤寒加金银花、连翘、防风、荆芥。

升麻葛根汤治伤寒头痛时疫,憎寒壮热、肢体痛、发热恶寒、鼻干不得眠,兼治寒暄不时,人多病疫,乍暖脱衣及疮疹已发未发疑似之间宜用。

升麻(三钱) 葛根(三钱) 白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头痛加葱白三根,同煎热服,咳嗽加桑白皮,上膈热加黄芩、薄荷;无汗加麻黄,咽痛加桔梗、甘草;发黄、丹毒加玄参。

伤寒头项痛、腰脊强、热者,太阳证也。无汗恶寒,此伤寒在表,脉来浮紧有力,春夏秋用九味羌活汤,冬月用麻黄汤。

九味羌活汤治春夏秋非时感冒,暴寒头痛、发热无汗、脊强脉浮紧,此是太阳膀胱经受邪,宜此发散。

羌活(二钱) 防风(一钱半) 苍术(米泔浸,一钱) 川芎(一钱半) 细辛(三分) 白芷 生地黄 黄芩(各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热服。如汗不出,用紫苏叶煎汤,以器盛放被内,于脚腕下熏之,用生姜渣绵裹,周身擦之,其汗自出。

麻黄汤治冬月正伤寒,头疼发热恶寒、脊强、脉浮紧、无汗,为表证。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发汗。

麻黄 桂枝 川芎 杏仁 白芷 防风 羌活 升麻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豆豉一撮,水煎热服,以被盖出汗。

有汗恶风,此伤寒在表,脉来浮缓无力,春夏秋宜加减冲和汤,冬月宜桂枝汤。

加减冲和汤治春夏秋感冒,非时暴寒,亦有头痛恶寒身热、脉浮缓、自汗,宜实表。

羌活 白术 川芎 白芷 黄 细辛 生地黄 防风 黄芩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温服。

桂枝汤治冬月正伤寒头痛发热、恶风脊强、脉浮缓、自汗,为表症。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实表散邪;无汗者不可服。

桂枝 芍药 防风 羌活 川芎 白术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温服。

伤寒眼眶痛、鼻干不得眠者,阳明症也。若发热无汗,宜柴胡解肌汤,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经汗过不解,宜白虎汤。

柴胡解肌汤治足阳明胃经受症,目痛鼻干不得眠、眼眶痛、脉来微洪,宜解肌,属阳明经病。其正阳明腑病,别有治法。

柴胡 黄芩 干葛 芍药 羌活 白芷 桔梗 石膏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本经无汗恶寒,去黄芩加麻黄。

白虎汤治阳明经汗后脉洪大而渴,或身热有汗不解。

石膏(五钱) 知母(二钱) 粳米(一勺) 甘草(七分) 人参(一钱) 五味子(十粒) 麦门冬(去心) 栀子(各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如口燥烦渴,或发赤斑,加元参、犀角名化斑汤。秋感热之疫疠,或阳明下后,大便不固、热不退者,或湿温症热不退而大便溏者,根据本方加苍术。若伤寒汗下后,自汗虚热不退加苍术、人参,一服通神。无汗脉浮表未解而阴气盛,虽渴不可用白虎汤∶里有热者方可用。

伤寒耳聋胸胁痛,发寒热,呕而口苦者,少阳症也,此在半表半里,宜和解,宜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治伤寒三四日,脉息弦急而数,病传少阳经也。其症头疼发热、胁痛、耳聋、呕吐、口苦、寒热往来。

柴胡(二钱) 黄芩(一钱半) 半夏(七分) 人参(七分) 甘草(五分) 加山栀、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汤。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心中饱闷加桔梗、枳壳;心中痞满加黄连、枳实;渴加知母、石膏;内热甚,错语心烦不得眠,合解毒汤之类。上治肝胆经风热,或寒热往来,或晡热潮热,或怒火口苦、耳聋、咳嗽,泻痢腹作痛诸症。

伤寒腹满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温暖,太阳症也。

桂枝大黄汤治足太阴脾经受症,腹满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温、脉来沉而有力,皆因邪热从阳经传入阴经也。

桂枝 芍药 大黄 柴胡 枳实 甘草

上锉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临服时入槟榔磨水三匙,同热服。

伤寒身不恶寒反恶热者,表未除里又急也。

大柴胡汤治伤寒内实大便难,不恶寒反恶热。

柴胡(四钱) 黄芩 芍药(各二钱半) 半夏(一钱) 大黄(二钱) 枳壳(一钱半)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伤寒潮热、发狂言而燥渴者,大便实,热传里也。

六一顺气汤治伤寒传里,大便结实、口燥咽干、怕热揭衣、谵语狂妄、扬手掷足、斑黄阳厥、潮热自汗、胸膈满硬、绕脐疼痛等症。

柴胡 黄芩 芍药 枳实 浓朴 大黄 芒硝 甘草

上锉剂,先将水二钟煎滚三沸后入药,煎至一碗,临服入铁锈水三匙同调服。

蜜煎导法治自汗大便闭结不通甚。便于老人,并日久不能服药者,又恐服硝黄变为别症,又有粪入直肠者,以此最便益也。

炼蜜如饴,乘热捻如指大,长三寸,两头如锐,纳入谷道中,良久,下结粪加皂角末少许尤妙。如无蜜,以香油灌入谷道中亦妙。

猪胆汁导法治阳明自汗、小便利、大便结硬不可攻者。

猪胆一枚,和醋少许,以竹管套入谷道中一时许即通。盖酸苦益阴以润燥也。

伤寒阳毒斑黄者,狂叫欲走也。其症表里俱实、内外皆热、脉数有力而无汗,三黄石膏汤通解表里也。

三黄石膏汤治阳毒发斑黄,身如涂朱、眼赤如火、狂叫欲走、六脉洪大、燥热欲死。鼻干面赤、过经不解、已成坏症;表里皆热,欲发其汗,热病不退,又复下之,大便遂频,小便不利;亦有错治瘟症而成此症者,又有汗后三焦生热,脉洪,谵语不休,昼夜喘急,鼻加时衄,狂叫欲走。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麻黄 石膏 豆豉

上锉剂,生姜三片、细茶一撮,水煎温服。

伤寒血热发黄者,里实表虚也。

消斑青黛饮治热传里,里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轻如疹子,重则如锦纹,重甚则斑烂皮肤。或本属阳,误投热药,或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汗未解,皆能致此。不可发汗,重令开泄,更加斑烂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短气,燥粪不通,黑斑主不治。汗下不解,足冷耳聋、烦闷咳逆,便是斑疹之候也。

柴胡 玄参 黄连 知母 石膏 青黛 生地黄 山栀 犀角 人参 甘草

上锉剂,生姜一片,枣一枚,水煎。临服入醋一匙同服。

伤寒汗吐下后,烦躁口渴,阳厥极深者,表里大热也。

黄连解毒汤治伤寒大热不止、烦躁干呕、口渴喘满、阳厥极深、蓄热内甚及汗吐下后,寒凉不能退其热者。

黄芩 黄连 黄柏 栀子(各二钱) 柴胡 连翘(各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凉膈散治伤寒三四日以里,用发表之药,无汗者或已汗而不解者,根据本方加石膏、知母,以解表里之药最为稳当。(方见火门。)

伤寒小便利,大便黑,漱水不咽,口燥者,下焦瘀血也。

桃仁承气汤治热邪传里,热蓄膀胱,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大便黑、小腹满痛、身面目黄、谵语燥渴,为蓄血症。脉沉有力,宜此下尽黑物则愈。未服前血自下者,不必服,为欲愈。

桃仁(十个,去皮尖,研) 桂枝(一钱)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去滓,入芒硝再煎一沸温服。血尽为度,如血未尽再服。

伤寒结胸者,热痰结也。

清火化痰汤治热痰在胸膈间不化,咯吐不出、寒热气急、满闷作痛者,名结痰。

黄连 黄芩 栀子 栝萎仁 贝母 桔梗 桑白皮 甘草 木香(另研) 杏仁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入竹沥、姜汁少许,磨木香同服。

解热化痰汤治伤寒结胸,有痰、有热、有气滞,并咳嗽失声。

苏子 白芥子 枳实 黄连 桔梗 黄芩 栝萎仁 石膏 杏仁 乌梅 黄柏

上锉剂,生姜一片,水煎温服。

姜熨法治伤寒胸膈不宽,一切寒结、热结、水结、食结、痞结、痰结、大小便结、胸痞气结者俱治。

生姜捣烂如泥,去汁取渣,炒热绢包,渐渐揉熨心胸胁下,其满痛豁然自愈。若姜渣冷,再入姜再炒再熨。

结热不用炒。

伤寒发黄者,湿热盛也。

退黄散治伤寒发黄,身目俱黄如金色,小便如浓黄柏汁,诸药不效。

柴胡 升麻 茵陈 龙胆草 黄连 黄芩 桅子 黄柏 木通 滑石 甘草

上锉剂,灯草一团,水煎服。大便实加大黄;目睛黄倍龙胆草,虚弱加人参。外用生姜捣烂,时时于黄处擦之,其黄自退。

伤寒汗下烦热者,表里俱虚也。

竹叶石膏汤治伤寒已经汗下,表里俱虚,津液枯竭,心烦发热,气逆欲吐,及诸烦热并宜服之。

石膏(二钱) 半夏(二钱) 麦门冬(去心) 人参 甘草(各一钱)

上锉剂,用青竹叶、生姜各五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温服。极热发狂倍知母、石膏;热呕加姜汁。

伤寒病后不眠者,心胆虚怯也。

湿胆汤治病后虚烦不得卧及心胆虚怯,触事易惊,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并治。

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枳实(麸炒,各二钱半) 竹茹(一钱) 酸枣仁(炒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剂,生姜三片,水煎温服。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加麦门冬、人参、柴胡、桔梗。

竹茹温胆汤治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悸恍惚、烦躁多痰不眠者。

柴胡(二钱) 竹茹 桔梗 枳实(麸炒。各二钱) 黄连(五分) 人参(五钱) 陈皮 半夏 茯苓香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伤寒懊 者,闷郁不舒也。其症因表症误下,正气内虚,阳邪内陷,结于其间,重则结胸也。邪在胸中宜吐,热结在胃腑宜下。凡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宜此。

栀豉汤治汗吐下后,心胸满闷或痛,或头微汗,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乃燥热怫郁于内而气不宣通也。

红栀子 淡豆豉上水煎温服。烦躁者,懊 不得眠也;懊 者,郁闷不舒之貌。烦者,气也,火入于肺也;躁者,血也,火入于肾也。故用桅子以治肺烦,豆豉以治肾躁。少气虚满加甘草;呕哕加生姜、橘红;有宿食而烦躁者加大黄;下后胀满而烦加枳实、浓朴,下后身热而烦加甘草、干姜;瘥后劳复加枳实。

伤寒百合者,百没是处也。其病又非寒又非热,欲食不食,欲行不行,欲坐不坐,服药即吐,小便赤。如见此,谓之百合病。

加味柴胡汤治百合病。

人参 半夏 柴胡 黄芩 百合 知母 甘草

上锉剂,青竹茹一团、粳米炒食盐一撮,入姜汁少许,水煎服。

伤寒痰气紧满者,宜上吐也。

瓜蒂散治伤寒四五日,病在胸膈,痰气紧满于上不得息者,以此吐之。

甜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豆豉煎汤调服,以吐为度。

伤寒神昏不语者,越经症也。

泻心导赤饮治伤寒心下不痛、腹中不满、大便如常、身无寒热、渐变神昏不语,或睡中独语三旬,目赤神焦,将水与之则咽,不与则不思,形如醉人,医者不识,便呼为死症。若以针火灸误人者多矣,殊不知热邪传入少阴心经也。因火上而逼肺,所以神昏,故名越经症。

栀子 黄芩 麦门冬 滑石 人参 犀角 知母 茯苓 黄连(姜汁炒) 甘草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枣二枚、灯芯二十根,水煎。临服入新生地黄汁二匙同服。

伤寒阳症似阴者,是火极似水也。自热以至温,由温乃至厥,是传经之邪。轻则宜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如渴,用白虎汤合解毒汤;重则宜六一顺气汤。

四逆散柴胡 芍药 枳实 甘草

上锉剂,生姜一片,水煎服。

伤寒阴症似阳者,水极似火也。自得病手足便逆冷而不温者。

四逆汤(方见中寒。)根据本方加参、附。

伤寒狐惑者,唇口生疮声哑也。其症四肢沉重,恶闻食气,默默欲卧,目闭舌白,面目间黑色变异无常。蚀下部为狐,而唇下有疮,其咽干;虫蚀其脏为惑,上唇有疮声哑。治慝二者并用。

黄连犀角汤∶

黄连 犀角 乌梅 木香 桃仁

上锉,水煎服。

伤寒吐蛔者,手足冷,胃空虚也。宜安蛔汤。

安蛔汤

人参(七分) 白术 茯苓(各一钱) 干姜(炒黑,五分) 乌梅(二个) 花椒(去目,三分)

上锉剂,水煎服。治蛔不可用甘草甜物,盖蛔得甘则动于上,得酸则静,见若则安,得辛辣则头伏于下。

如合丸,用乌梅浸烂蒸熟捣如泥,入前药再捣如泥,每服十丸,米汤吞下。伤寒吐蛔,虽有大热,忌用凉药,犯之必死,先当用温剂以定蛔,后用凉剂以退热,小柴胡汤之类。

伤寒汗下后,昏闷不省人事者,元气大虚也。

夺命独参汤治伤寒汗后,终日昏闷不省人事、发热发躁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症宜此。服后,额上鼻尖有微汗,是其应也。

楝参(去芦,一两)

上锉作一剂,水煎,不拘时服。渣再煎服。

病后劳复者,宜养血气也。

益气养神汤治伤寒新瘥,方起劳动应事,或多言劳神而微复动热者日劳复,宜服此。

人参 当归 白芍(酒炒) 麦门冬(去心) 知母(去毛) 桅子(炒。各一钱) 白茯神(去皮)

前胡(各七分) 陈皮(五分) 升麻 生甘草(各三分)

上锉剂,枣一枚,水煎,食远温服。

伤寒瘥后,交接复发欲死,眼不开,不能言语及热病新瘥早起及多食复发。

山栀(三十枚) 锉碎,水煎服。

劳力感寒者,内伤外感也。其症头疼身热、恶寒微渴、 然汗出、身痛、腰腿酸痛、沉困无力、脉空浮无力,名曰劳力感寒,不可误作正伤寒,大发其汗。故经云∶劳者温之,温能除大热,正此之谓也。宜加味益气汤;若有下症者,大柴胡汤下之。

加味益气汤治体怯弱兼之劳,而染感冒伤寒,头痛发热者。

黄 人参(各一钱) 白术 陈皮 当归(各七分) 柴胡(一钱) 升麻(三分) 黄柏(酒炒,七分)羌活(一钱半) 防风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冬月加细辛三分,如热甚,脉滞有力加黄芩酒炒三分。

伤寒产后禁忌歌∶

新瘥须当自保持,勿将酒肉口中肥;

清宵静睡无思想,用意烦劳最忌之;

节食寡言须晏起,寒暄冬暖减添衣;

勿忌房室阴阳易,悔误难追已噬脐。

【补遗方】

神仙救苦丸专治四时伤寒,不论日期远近、阴阳表里、内外虚实、半表半里、男女老幼并皆治之。

麻黄(去节,研细,热水浸取汁) 甘草(炙,去皮,温水浸,取汁。以上各四两) 赤芍(洗去土,温水浸,取汁,四两) 朱砂(一两五钱,红大颗者研细,水飞过) 雄黄(去夹石,红朗大颗者研细,水飞过,一两五钱) 升麻(微炒,研细,温水浸取汁) 人参(去芦研碎,温水浸取汁) 当归(用身,研细,水浸取汁) 柴胡(研碎,温水浸取汁。以上各一两。) 春夏用石膏(研细,水淘净) 枳实(研细,温水浸取汁,此二味另放一处,临合时入众药内。各五钱) 秋冬用桂枝(研细,温水浸取汁) 细辛(研细,温水浸取汁,此二药另收一处,临合入众药。各五钱)

上为细末,根据前法修制,各阴干择庚申日共成一处,用温水搅匀,以细绢滤过三遍,将汁盛于瓷罐内,上以绵纸固之,置之不近湿、不通风处,仍阴干取下细末,择甲子停分两处,一半入春夏药,一半入秋冬药,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好鲜明雄黄五分于碗内研细,入井花凉水研同药送下。水洗雄黄,务要吃尽,焚香三寸,自然汗出立愈。如伤寒汗后变为杂症者,应服二丸;内外兼表,仍出汗自愈;若干霍乱等疾,即当内解,有起死回生之功不能尽述。

阴阳散治伤寒三五日,或近期、或初觉无汗,服此。

麻黄(一两六钱) 绿豆粉(二钱) 川芎 白芷 石膏 甘草 苏叶(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凉水调服。吃水二三次,待汗出来方止水。盖被出汗足,以身凉为度。二三日勿出门见风,食淡饭。

伤寒昏迷不省人事,皂角末捻纸烧烟入鼻,有嚏可治,无则不治,肺气上绝也。可治者,随用皂角、半夏、生白矾共一钱五分为末,入姜汁调服。探吐,痰去苏醒,效。

一人伤寒头疼,发热憎寒、身痛发渴、谵语、日久不出汗。余以大梨一个、生姜一块,同捣取汁,入童便一碗,重汤煮热服之,汗出如水即愈。

太守云亭刘公患伤寒,发热面红唇赤、面壁蜷身而卧,诸医以小柴胡汤、解毒汤之类,数剂弗效。余诊六脉浮大无力,此命门无火也。以人参、附子、沉香,一服立愈,三服全安。

一老妪,年七旬,患伤寒初起头疼身痛,发热憎寒,诸医以药发散,数剂弗效。淹延旬日,惭而饮食不下,昏沉不省,口不能言,眼不能开,咽喉有微气,似欲绝之意,诸医潜退。一家彷徨,召余察之,元气耗绝,即以人参五钱煎汤,徐徐灌之。须臾稍省,欲饮水,又煎渣服之,顿愈。又逾十年而卒。夫人参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果有起死回生之效,信哉不诬。

您还可以搜索:伤寒大全,伤寒主要方药,伤寒的治疗,伤寒200条,伤寒id,搜索伤寒,伤寒病症状与治疗,伤寒oh,伤寒之症该如何治疗,伤寒的关键治疗及药物④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detail/22065.html]
第二节 视路 外侧膝状体是什么的中继站
上一篇 2023-07-02
干天麻和鲜天麻的吃法,吃法不同效果不同中药材使用方法中药材的正确吃法 天麻片怎么吃好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