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心理学灾后心理救援



地震心理学灾后心理救援

 

 
 
1
 
 

见证灾害的三种形式

 

在任何一个灾难中,失落及创伤会直接影响许多人。此外,许多在其它非直接受灾区域的人,情绪上也会受到影响。见证灾害包括直接经历、目击或面对(直接、间接)三种形式。

 

直接经历:是指那些实际经历过灾难的幸存者。

 

目击:是指包括看到他人的死亡或者受伤的人,如救援人员、灾害的现场记者。

 

直接面对:是指获取有关死亡或者有可能死亡的消息的人,例如家庭重要成员死亡。

 

间接面对:那些灾难侵袭的社区居民,单单看到那种广泛的破坏性及可怕的景象就会引起许多深刻的感觉。会描述哀恸、悲伤、焦虑、愤怒等破坏性的感受。即使他们并非受难者….这种强烈的反应会困惑着他们,毕竟他们似乎并没有什么损失。这些人在专业人员以各种方式告诉他们这些属于正常的反应以后,会感到轻松及安下心来。

 

每一个见证到灾难的人,从某种程度而言,都是受难者。即使一个人是透过二手消息或经由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得到讯息,也会受到影响。

 

 

 

 
 

2

 
 

应该重点关注的高危人群

 

灾后心理卫生和心理康复工作,要面向可能处于慢性心理创伤状态的、可能患PTSD的、特别是是有自杀危险性的人,是心理救援及干预的重点。那么,哪些人群是可能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人群呢?

 

第一种,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或者亲属死伤惨重的人群。尤其是那些痛失孩子的中青年父母。巨大的伤痛让他们绝望至极,难以恢复,极易厌世。

 

第二种,在地震中致残的人群。他们从健全人一下变为残疾人,必定会存在着一系列的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失落感很重。

 

第三种,本身就存在心理疾患的人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本来就不好,创伤性事件可以加重他们的病情。

 

第四种,因地震导致家园受到严重破坏、财产损失严重的灾区群众。

 

第五种,灾区救援者。指进入灾区参与救援工作的各类工作人员,包括军警人员、消防官兵、医疗卫生人员、政府行政人员、媒体人士、通讯保障人员、心理救援人员等。

 

如果一些人有以上双重的身份和症状,就更可能是高危人群。

 

 

 
 

3

 
 

震后可能出现的常见的心理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ASD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s, ASD),是在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以严重的精神打击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刺激后(1小时之内)立即发病,表现为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又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实证研究资料表示,“5.12”汶川大地震灾区群众的ASD发生率为12.59%,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然后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知道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特点;随后会对周围环境表现出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性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

 

甚至有的灾民不能回忆起发生地震时的情景。这些症状往往在震后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一部分人可以在几天至一周内恢复。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突发性、威胁性的灾难性事件或处境,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心理障碍,其表现以再度体验地震情景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且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重新体验灾难情景:出现PTSD的灾民通常会有做与地震相关的噩梦,体验非常清晰,即使睡醒后脑海里也不时出现地震时的片段,情绪激动。

 

回避:灾民不愿提及与地震相关的事件,不想说话,甚至出现“选择性失忆”。因为他们希望把这些有关地震的记忆从脑海里消除。许多灾民表现出木讷、冷漠、反应缓慢,难以表达或感受细腻的情感,与周围人群疏远,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觉得万念俱灰,严重者有轻生念头。

 

警觉性增高:不少患者出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到惊吓、难以集中精力等警觉性增高的症状。研究表示,汶川地震灾区群众焦虑-警觉性增高症状发生率为54.96%~68.76%,症状高发与地震的特殊类型有关,余震不断是警觉性症状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4

 
 

灾难创伤的两种类型

 

个人创伤:一种突然撕裂人类防卫机制的精神打击,在这个残忍的破坏力之下,人们无法有效地面对它。个人的创伤会表现在幸存者所感受到的应激反应及哀伤反应。

 

集体创伤:一种破坏人们彼此关系维系而造成社会生活基本构成的打击,进而破坏社区的共同体感觉。

 

集体创伤提供幸存者彼此间以及与灾难地的社会联结。这种联结可以对压力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联结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有组织的。

 

集体创伤通常较不容易被处理个人问题的灾难心理卫生人员所注意。我们会发现,如果周遭的环境仍支离破碎而没有良好的支持系统,将很难从个人的创伤中复原。因此,心理卫生的处理,包括主动接触、支持团体、社区组织等寻求建立个人与团体联系的方式,变得十分重要。

 

 

 

 
 

5

 
 

灾后心理卫生工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应激阶段,涵盖了在灾难发生和之后的72小时。这段时间里。生存是第一要务,受灾群众会进行自救、营救他人,并从灾难中尽可能抢救财产。在这一阶段,人们联合起来对抗灾难,乐观地认为会很快回到灾害之前的情况,心理问题并不明显。这个阶段,也成为英雄期。

 

     第二个阶段是灾后阶段,一般是从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在这一阶段,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表现出来。如果没有伴随相应的心理援助,灾民就会因为发现灾难的损失和重建的困难,而感到强烈的失落。只有“心理救灾”与“物质救灾”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救灾效果。

 

     第三阶段是恢复和重建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特大地震灾害给人们造成的隐形或显性心理创伤往往是长期的,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工作。

 

 

 

 
 

6

 
 

灾难心理卫生的基本工作

 

1、灾难心理卫生协助首先在实际生活层面而非心理层面。

 

大部分的幸存者都是被极大压力所暂时干扰的人,在正常环境下自我康复功能是能够运作的,许多心理卫生工作刚开始都是在具体的事项给予一些协助。心理卫生人员可以在问题解决以及作决定方面予以协助。他们可以帮助幸存者注意特别重要的事、安排事情的优先级、寻求各种可能的方法、寻求支持、拟定行动计划。心理卫生人员可以提供各种可利用的资源的讯息,包括当地的机构,以及为了救灾而成立的资源;他们也可以直接处理一些问题,包括提供信息、填表格、清理,安排医疗及儿童照护、寻找运输工具等,亦可帮忙转介至特殊的资源,比如贷款的协助、居住、工作及许可证。

 

   2、灾难心理卫生协助常需去配合他们所服务的社区的特性。

 

在制定心理卫生康复计划时,应考虑到社区因灾难所影响的人口分布及特色。城市、郊区及乡村各有不同的需求、资源、传统以及施与受的价值观,因此计划必须考虑到社区的族群及文化特质,而提供的服务必须符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及表达方式。灾难心理卫生康复的服务若能与当地原有的、有公信度的机构结合,将能得到最好的接纳及运用。

 

3、为了顺利地介入灾难事件的处理,心理卫生工作应采取积极主动接触的方式。

 

心理卫生工作人员为了顺利地介入灾难事件的处理,需搁置传统的方法,采取积极主动接触的方式,以避免心理卫生的标签作用。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可视自己为全人服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在谈话中使用一些非贴标签的、不会影射病态的用语,使灾区民众不那么感到一种心理威胁。工作人员如果把自己的服务说成是“协助”、“支持”或“谈话”,将比说自己是“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好得多。

 

  心理卫生工作人员需要采取积极的主动接触的方式,他们必须直接去幸存者日常生活的地方。这些地方包括受影响的邻近区域、学校、收容所、救灾指挥中心、供餐地点、医院、社区活动中心等等。

 

4、各种介入必需适合灾难的各阶段。

 

对灾难心理卫生工作人员而言,了解灾后的各种阶段,以及人们在各阶段的心理与情绪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当幸存者用惊恐、麻木或否认的方式保护自己免于遭受太过强烈情绪时,去深究他的感觉将会导致反效果。一旦幸存者开始运用内、外在的适应与自我康复资源时,他们较能去处理此环境下自己的感受。在英雄期时,那些没有亲人去世的人可能充满了幸福、利他、乐观而非悲伤的感觉。在清理阶段,人们会探究及讨论有关灾难的事实,试图将事实拼凑起来以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此时,他们会花多一点的时间来讨论自己的想法与感觉。在幻想破灭的阶段,人们较会表达挫折及愤怒的感受,这时便不适合问他们是否发生什么好的经验。

 

 5、支持系统对于心理康复非常重要。

 

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支持系统是家庭。心理救援工作者应尽量让受灾人员的家人们在一起(比如收容所或暂时居住的地方)。家庭成员必须尽可能参与每个人的康复工作。

 

对于那些支持系统有限的人,灾难支持团体可能会有帮助,支持团体可以防止孤立。对于有相似经历的人而言,可以透过团体感受到彼此的信任。

 

此外,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可以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社区组织让成员团结在一起去处理切身的实际事务。这个过程不只帮助幸存者能在灾难复原过程处理实际事务,也使他们重获控制感、能力感、自信心以及觉得自己是有用(自我效能的提高),可能,最重要的是在于重建被灾难所破坏的社会联结以及支持系统。

 

6、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筛查工作

 

在遭受地震灾害以后,最可能出现各种心理创伤问题,最常见的有:急性应激障碍(ASD)、短暂精神病障碍(BPDMS)、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自杀、酒精及药物滥用、躯体形式障碍、创伤后人格改变等。

 

在条件允许时,要对所有与地震有关的人进行筛查。在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下,要优先对地震幸存者进行筛查,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有婴幼儿的妇女、有躯体伤残以及既往有精神障碍的个体。

 

经过培训的基层医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志愿者等,可以用量表对灾区人群进行筛查,筛查阳性者由心理卫生专科医生进行专业诊断。

 

以创伤事件(心理应激源)筛查病人。按照优先筛查的级别,创伤事件依次为:身体严重伤残,丧失亲人,目击灾难现场,社会支持不足,有重大经济损失,具有焦虑、抑郁、幻觉、妄想、兴奋冲动、自杀企图、意识障碍等心理症状。

 

   以临床观察(应激反应)指标进行筛查。主要的应激反应有:明显的躯体反应,明显的认知问题,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人际关系及个性改变等。

 
本文地址:[https://chuanchengzhongyi.com/detail/15073.html]
恋爱行为学分析 恋爱行为艺术家叫什么
上一篇 2023-06-03
婚姻状况怎么填写才正确(正确填写婚姻状况,让你的人生变得更简单)
下一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 地震心理学灾后心理救援

    心理救援,1 见证灾害的三种形式 在任何一个灾难中,失落及创伤会直接影响许多人。此外,许多在其它非直接受灾区域的人,情绪...

    2023-06-03 02:24:14